《大学语文》故事化教学法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891 浏览:69542

摘 要: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其学科归属却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一长久为人所忽略的悖论是《大学语文》教与学产生各种矛盾的根源.《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直接限制了非中文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交流与对话.而故事化教学法能超越学科壁垒的限制,为《大学语文》教与学之间建立有效的对话基础.

关 键 词:大学语文;学科归属;故事化教学法

收稿日期:2013-04-28

作者简介:王蓓蓓(1983-),女,平顶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大学语文》是为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设置的公共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还是学都不尽如人意,教者似乎无所适从,学者也多意兴阑珊.细而究之,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限制了教与学的沟通,而故事化教学法能超越学科壁垒限制,建立有效的教学对话机制.

一、《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问题新思考

《大学语文》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基本人文素养,这一教学目的设定涉及德育、美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显然是与中文专业基础课程高度符合的,所以最初《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便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徐中玉编写的《大学语文》(下称“徐本”)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标本,“徐本”一至九版的修订就是一部大学语文教育演进史,溯其源流,便能较好地理解《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问题.“徐本”第一版选编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就连徐中玉30年后也说:“在编选文章时不免有些保守.”而在结构上则采用的是文学史的办法,这种做法实质就是中文专业基础课程的简化处理,但“这版大学语文一出版就受到热烈欢迎”.自此以后,虽然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层出不穷,但在学科归属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异议,即《大学语文》归属中国语言文学.

这样的学科归属认识,既促使了《大学语文》出版红火局面的出现,又限制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语文》的深入思考.《大学语文》既然是培养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表达技巧,那么它的选文为什么仅仅限于中文专业学生重点研修的篇目?再者,中文专业学生重点研究的选文,作为同年招录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是否有时间、有能力和兴趣深入钻研呢?他们本专业的一些经典选文是否能承担起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职责?凡此种种,皆由《大学语文》学科归属问题而来,它也是造成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一学科归属的简单化处理,忽略了与教学对象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无法在教与学之间建构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二、《大学语文》教材问题挖掘

随着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各种各样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层出不穷,如果说针对理工科学生编写的教材还能让人理解的话,那么专门为某一专业编写的《大学语文》就不免让人有点诧异了.公开出版的教材让人眼花缭乱,自行印发的也不在少数.

目前《大学语文》的编写,从内容上看呈现出两种主要的编写模式:一是单纯的选文,二是选文加文学常识介绍.后一种成为《大学语文》编写的主要模式.而就这两种编写模式而言,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以“徐本”第九版为例,编者在“序言”中说:“在加强教材人文性的同时,不忘对教材工具性的重视,增设了‘学文例话’一栏,分《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小说的阅读与欣赏》四项等此外,附录的内容也有所调整,增加了《常用文言虚词例释》《文言特殊句法述略》《常用修辞格举隅》等内容.”这样的编写考虑可谓用心良苦,但站在中文专业立场的教学观念却丝毫没有改变,而且连课文篇目、索引也按照文学史年代、国别进行编排,其目的是为“习惯按传统的课文排序方式上课的老师提供了方便”.这种简化的中文专业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引起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认可.

三、教学对象存在问题探讨

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对象的学生,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他们是高度专门化的某一学科门类中的学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十多年来扩招背景下的学生.

高度专门化学科门类的区分限制了学生对其他门类知识的兴趣.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是文史哲不分,近代以来,在借鉴西方知识分类和教育分科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教育也采取分科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固然有利于培养专门化精英人才,但弊端也同样由此而来.专业知识体系的封闭特征影响到了该专业学习者、研究者对其他知识体系的热情.《大学语文》既然学科归属上属于文学科,那么许多非中文专业学生出于对本专业知识体系的认同与维护,本能地会对《大学语文》生出一种排斥情绪,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乏其例.

再者,高等教育十多年来的扩招,固然在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由其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基础知识整体水平的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许多学生来说,应付本专业的课程已捉襟见肘,哪还有余力去对付本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的《大学语文》?更为重要的是,与英语四、六级关乎就业好坏的现状相比,《大学语文》甚至只需要草草完成一个学期课程论文就足以应付过去,学生怎么可能为它付出太多精力?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便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成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故事化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以往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中故事化教学法虽被关注,但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实际深入论述的并不多见.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许故事化教学法是一有效的教学手段.


故事化教学法强调以故事带动知识的讲授和理论的分析,对学生的影响是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故事化教学法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建构不同学科学生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在超越学科知识体系限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大学语文》的知识教育和人文思想的传达.

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实施故事化教学法应注重从选文的背景、作者、典故等的故事性讲述入手.仅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来具体谈谈故事化教学法的实施.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戎马生涯、赋闲弄文的一生,本身就很具有故事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分析出宋代重文官而轻武官的行政传统,同时也要结合宋金关系讲述辛弃疾的尴尬人生经历.在这些故事讲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辛弃疾是一员武将,很不幸宋代是个重文官的时代;辛弃疾是南宋的官员,很不幸他有北试于金的经历.”通过故事的讲述调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辛弃疾矛盾而复杂的一生,而这正是构成他作品本色的魅力所在.在这首词的讲授过程中,对用典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首词的下阕,辛弃疾连用了张翰、许汜、桓温三个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心兼天下却有志难酬的怅惘之情.以故事讲述法来阐述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透析作者寄予在文本中的情感世界,既加深了对作品背景和主题的理解,学生听起来又觉得很有趣味,自然乐意接受.

以故事为基础,建构师生的教学关系,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基于学科门类和知识体系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同时,它也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整体基础水平相对下滑的学生接受能力,让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丰富的内涵.故事化教学法是解决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矛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