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声母教学的有效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163 浏览:57224

【摘 要】声母教学是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语音是口耳之学,通过口授耳听,稍纵即逝;发音器官隐蔽,看不清摸不着,学生学习发音时只能跟着感觉走、机械模仿.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教学普通话声母的分类和发音的方法,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记得轻松牢固,教学效果显著.

【关 键 词 】声母教学 类推法 比喻法 实验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11-01

声母教学是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因为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学生不易记忆,若采用理论讲解、强化记忆的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很不理想.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普通话声母的分类和发音,学生可以学得生动有趣、记得轻松牢固,教学效果显著.

一、利用类推法讲解声母的分类

类推法就是对照某一事物,推出跟它同类事物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讲普通话声母分类时,我就运用了类推法.

普通话有21个声母,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分类和描述.

1.根据发音部位的分类

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也就是发音时阻塞或阻塞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g、k、h)七类.

2.根据发音方法的分类

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类:第一,依据形成阻碍和消除阻碍的方式不同,把声母分为塞音(b、p、d、t、g、k);擦音(f、h、x、s、sh、r);塞擦音(j、q、zh、ch、z、c);鼻音(m、n);边音(l)五类.第二,依据声带是否振动,把声母分为清音(b、p、f、d、t、g、k、h、j、q、x、zh、ch、sh、z、c、s)和浊音(m、n、l、r)两大类.第三,根据气流的强弱把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音分为送气音(p、t、k、q、ch、c)和不送气音(b、d、g、j、zh、z)两类.

若用语言对一个声母的发音进行描述,最多可达四项,如声母b的发音描述为:双唇、不送气、清、塞音.学习时学生就问“b”怎么既叫双唇音、又叫送气音、又叫清音、又叫塞音;考查时脑子里更是一团乱麻,分类标准和具体类别对不上号,答非所问.如问从阻碍方式看“b”属什么音(应为塞音),学生就有可能回答属清音、或属不送气音.为解决学生声母类别混淆的问题,教学时,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我是谁?”,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发现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在学校,我是班主任,我是老师;在家里,我是丈夫,我是爸爸等到底我是谁,答案得根据问话去确定.最后我话题一转:同样的,要知道一个声母属什么音,关键是要看准提问是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这样,通过类推,运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理来讲解复杂的声母分类,就可化难为易,学生轻轻松松记住了这一知识点.

二、利用比喻法教塞音、擦音、塞擦音的发音

若按教材讲解塞音、擦音、塞擦音的发音方法,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学时,我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做法是:用窗户来比喻气流受阻的上下部位,用风来比喻气流.两扇紧闭的窗户,被刮来的大风冲开,这样发出的音是塞音;两扇窗户闭着,风一刮来,窗户吹开了一条缝,风从窗缝中摩擦进来,这样发出的音就是塞擦音,即先堵塞后摩擦发出的音;擦音是两扇窗户没关紧,留了一条缝,风从窗缝中摩擦而发出的音.


三、用试验法学清音、浊音和送气音、不送气音

试验法就是让学生试一试,体验一下声母的具体发音.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对每个声母的发音体会就很真切、实在,对知识点的记忆就牢固、持久.同部位的清音和浊音比较试验:以双手的手掌紧扣双耳,连续发本音sh→r→sh→r等发浊音r时,就可听见嗡声,表明声带振动;发清音sh时,听不见嗡声,表明声带不振动.送气音不送气音比较试验:拿一张一寸见方的薄纸,捏住一角,放在嘴前,发不送气音时纸片掀动很小,发送气音时,纸片有明显掀动.或是将手掌心对着嘴部,发送气音时,会感觉到有一股气流喷出来,发不送气音时,会感觉不到有气流.

总之,声母教学的方法很多,但无定法,只要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学校实情,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佳目的.

四、结束语

平常教学工作中我还特别注重声母发音的讲解与训练,主张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重视写的指导,多以游戏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还让学生自己编儿歌、唱儿歌,由此记住声母.孩子们不喜欢接受性学习.因此启发孩子们自己编儿歌,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领唱”变成了“伴奏”,把舞台让给了学生.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