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5 浏览:10303

摘 要:在探讨我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通过5变量系统检验1978―2003年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赤字水平、实际GDP、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是货币供给(M1)的决定因素.由于货币供给受包括赤字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和难以预测,我国反周期性和内生性的货币供给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同时指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关 键 词 :财政赤字;货币供给;VAR模型;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0-0055-06

一、引 言

长期以来,财政赤字增加是否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实施效果等.

一般而言,当出现赤字时,政府通过借债或发行货币以创造铸币税收入来为其支出融资.从理论上看,赤字的货币供给效应有三种:增加、不变或减少,但一般认为赤字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根据已有的文献,赤字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的理论依据可能在于:

(1)财政占优检测设.在财政占优的体制中,货币当局迫于政府压力为赤字融资,央行的货币供给是财政政策的函数.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央行的非独立性和征税机制的不完善,政府更倾向于用货币创造来为其赤字融资.若央行足够独立则能更好地控制货币创造(Haan和Zelhomt,1990).

(2)最优铸币税或通货膨胀税理论.政府可能使用通货膨胀税作为赤字融资的方式,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联合决策.当宏观经济政策存在时间非一致问题时,由于非预期通货膨胀的存在,债务利息的实际价值减少,意味着政府的收入增加,政府有利用铸币税为其赤字融资的激励(Tumovsky,1995).

(3)Sargent和Wallace(1981)指出,若赤字是持续性的,政府最终将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并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实际利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政府债务将以快于实际收入的速度增长.此时,货币当局被迫通过货币创造为政府赤字融资.

(4)赤字可能提高利率水平,当货币当局追求的是低利率目标时,央行将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以稳定利率,就会增加货币供给以抵消赤字支出增加对利率的影响.

(5)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框架下,即使央行足够独立,赤字支出也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和利率、物价等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Thoma,1994).主流经济学的财政理论在外生货币供给的前提检测设下,把货币供给完全归于银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Endogenous)是指,货币供给是由经济活动自身创造出来的,是实际产出、利率、物价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变动决定的.内生性理论强调一国货币存量不是可由其货币当局独立决定和左右,而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活动和由此所产生的货币需求,仅将货币政策当作外生的规则性影响是不全面的.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如果资源已经充分利用,则预算赤字的增加对总需求具有正效应.总需求的扩张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货币交易需求随之增加,央行将不得不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增加货币供给.

此外,Hossain和Chowdhury提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是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原因之一.在许多西方国家,迫于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压力,若央行采取紧缩货币的做法,将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将被迫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或减少公共投资.此时,央行在多重压力下将不得不增加货币供给.

认为赤字增加对货币供给无影响的理论依据在于:(1)在货币主义的框架中,若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彼此完全独立,都有自己的偏好,央行的货币供给就不受财政当局的影响.(2)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财政赤字对利率、消费、储蓄、投资等均无影响,则货币需求函数也不会发生改变,财政赤字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供给无影响.Barro(1974)的模型认为,政府支出而非赤字增加税收和货币供给.此外,有部分学者认为,当货币当局的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时,则货币当局会减少货币供给以对抗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赤字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在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下,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存在差别.

关于赤字的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Akhtar和Wilfordt引,Laney和Willett(1983),Ahking和Miller,Dera―Vi(1990),Tanner和Devereux,Vamvoukas等的实证研究认为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呈正相关关系;McMillin和Beard,Joines,Baxnhart和Darrat,Gulley等的实证研究认为赤字未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实证结果对模型设定、时期选择、变量形式、计量方法等非常敏感.


国内关于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关系研究文献不是很多,王利民、左大培(1999)阐述了政府财政赤字、货币扩张和铸币税的关系,张红地(2002)理论阐述了铸币税和财政赤字融资之间的关系,曾康霖(2002)对央行铸币税和弥补财政赤字进行了理论分析,但都缺乏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拟以已有的文献为基础,探讨1978--2003年我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并予以实证检验,为有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言,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分析我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机制.第三部分,实证检验及其结果.第四部分,结论与政策含义.

二、我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机制分析

1.我国赤字的融资方式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

从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赤字增加货币供给的机理在于:若政府向央行透支,央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导致货币供给直接增加;若赤字通过发行债券来弥补并且由央行在一级市场上购写,同样引起货币供给直接增加;若央行不是直接购写财政发行的债券,而是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写财政债券,也会增加货币供给;若政府向商业央行借债为其赤字融资,则赤字也会影响货币供给,只是向央行和向商业银行借债的货币供给效应不同.向央行借债直接增加基础货币而导致货币扩张;向商业银行借债的货币供给效应取决于货币乘数.如果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为零或保持不变,则借债给政府就相当于减少私人部门信贷,货币供给不变.当然,商业银行也可在借债给政府的同时不减少其对私人部门的信贷,前提是央行愿意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写政府债券、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等方式增加商业银行储备货币的供给.央行增加储备货币的
压力或来自于商业银行或政府或央行自己的愿望(降低因政府借债导致的利率上升压力或私人信贷的减少).此时,政府向商业银行借债为其赤字融资会增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给.如果商业银行在借债给政府的同时,基础货币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不变,商业银行必须减少其超额储备,将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

传统的财政理论一般认为,政府向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借债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但是,若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向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借债的赤字支出通过影响实际产出、利率、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增加总需求进而增加货币需求;但是,Thoma(1994)认为,内生性的货币政策可能具有同经济周期阶段相关的反周期性质,当经济增长率超过目标水平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减少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利率的货币需求效应比较复杂,存在几种可能性:(1)利率上升,商业银行贷款意愿增强,扩大货币供给.(2)由于逆向选择效应(利率提高,偿还能力低的高风险企业才有意申请贷款)和风险激励效应(利率提高激励借款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利率提高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也可能收缩.(3)利率提高降低私人部门的货币需求.(4)利率提高,公众购写债券的意愿增强,政府可减少向央行融资,货币供给减少.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以铸币税去弥补财政赤字不可避免.1994年,我国人民银行停止向财政透支.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政府赤字必须从社会融资渠道弥补,央行不得向和地方政府透支和借款,而且央行不得直接购写和包销政府债券,从而切断了央行与财政之间的直接融资渠道.目前,我国的财政赤字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债直接向公众和商业银行融资,其次是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必然影响基础货币供给,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向商业银行融资不影响货币供给.但是,根据Coats和Khatkhate的分析,向商业银行融资同样影响货币供给.此外,若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向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融资的赤字支出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因此,从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尽管学术界和决策层不主张以铸币税去弥补财政赤字,但我国存在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基础.

2.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几次“扩张一紧缩一扩张”的周期性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增加货币供给,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央行通过货币供给来达到控制经济增长、利率、物价等目标.总体上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理念主要是沿用凯恩斯主义的模式,即“逆经济风向行事”而不是实行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增加,而非主动调节经济运行.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内生决定的.周诚君(2002)认为,从我国经济短缺、过剩或转轨形态来看,我国的货币供给呈现很强的内生性.短缺经济中,由于倒逼机制,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转轨经济中,双轨条件下,我国的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不是央行所能独立控制的,而是由经济活动本身决定的,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过剩经济中,货币供给取决于意愿货币需求,在意愿货币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单纯试图提高货币供给是无效的.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我国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逐渐增强.1984年以前,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信贷计划和行政指令实现,货币供给呈现外生性;1984―199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银行职能,不直接决定货币数量,而是通过准备金和再贷款等手段控制基础货币,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1994―1998年,我国货币供给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货币供给内生性逐步显现;1998年以后,银行取消信贷配额管理,货款完全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决定,银行集中于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间接调控经济.此时,货币供给内生性完全表现出来.金琪瑛(1999)对1979―1998年我国货币变量与经济变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货币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经济货币化比率这四个变量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得出了货币变量依赖于经济变量即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结论.史永东(1999)在包括货币供给和收入的2变量系统内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刘金全、张艾莲(2003)研究了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对货币供给的冲击,结论是我国的货币供给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在经济扩张阶段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在经济处于紧缩阶段时,却谨慎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是依据现实经济运行条件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由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财政赤字政策的实施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此时,即使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为赤字支出融资也会影响货币供给.

3.我国的央行独立性程度决定了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

1984―1993年,在以信贷规模控制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倒逼机制”的存在损害了央行的操作独立性,利润分成制度和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损害了央行的目标独立性.这―阶段,我国的央行谈不上独立性(汪红驹,2003).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的独立性得到提高.但是,我国央行在法律地位上隶属于政府,货币政策的决策并非由我国人民银行自主决定的,最后决定权在国务院,降低了央行的独立性(谢平,1996).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旧不完善,或者说是政府管理与市场相结合、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的首要特征是,国家财政作为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银行共同执行控制货币供给和货币金融体系的职能(靳卫萍,2002).由于我国央行的相对独立性,存在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基础.

三、实证检验

1.模型设定和检验方法

样本区间为1978--2003年.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rMt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M1)的自然对数;Deft表示财政收支变量,为实际财政支出的自然对数减去实际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P,为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Yt为实际GDP;Rt为名义利率.用CPI将有关变量的名义值换算为实际值.

令Zt等于[rMt,Deft,Yt,Rt,Pt]’.目前,央行把
M1作为短期监测目标,M1作为长期监测目标.使用M1指标是因为它直接受央行控制且我国的M,与银根松紧关系密切.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在我国可能存在赤字水平影响货币供给的基础;名义利率的升降体现央行货币政策的松紧;由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也可能是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

检验方法上,首先根据水平VAR模型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VAR模型得出脉冲响应函数以识别变量系统对冲击或新生扰动的动态反应.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

2.确定水平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L

确定水平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从较大的滞后阶数开始,通过对应的LR值、FPE值、AIC值、SC值、HQ值等确定.考虑到样本区间的限制,我们从最大滞后阶数I=3开始,并根据FPE值、AIC值、SC值、HQ值等选择最佳滞后阶数为3,见表1.

3.VAR(3)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根据图1,VAR(3)模型的全部根都落在单位圆以内,因此,VAR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得以满足,根据其得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4.基于VAR(3)的因果关系检验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可见,在10%的边际显著性水平上,财政赤字是货币供给的单向Granger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实际GDP是货币供给的单向Granger因;在10%的边际显著性水平上,名义利率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因此,财政赤字、实际GDP、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均是我国货币供给(M1)的决定因素,反映我国货币供给政策的内生性,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银行可以独立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内生决定的.由于货币供给受名义利率、实际收入、水平、赤字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和难以预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表2,货币供给不是实际GDP的Granger因,我国货币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货币政策与其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受阻.

5.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innovation)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Pesaran等所提出的广义(generalized)脉冲响应函数可以不考虑变量的排序问题而得出惟一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最近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图2是基于水平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滞后阶数T,纵轴代表实际货币供给变量受各变量冲击的响应程度.

根据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滞后约2--6年的时期内,货币供给变量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财政赤字变量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正,财政赤字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在滞后约2--6年的时期内,货币供给变量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名义利率变量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负,名义利率水平的提高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在滞后1--6年的时期内,货币供给变量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通货膨胀变量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负,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在滞后1--6年的时期内,货币供给变量在受到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的实际GDP变量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正,实际GDP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由于赤字的融资方式、央行的非完全独立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我国存在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赤字的增加是解释我国货币供给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利率管制的条件下,银行货币政策的松紧可以通过利率来表示.央行控制的利率上升,一方面表明其紧缩货币的意愿;另一方面,增加商业银行向银行的借款成本,商业银行会减少向央行的借款,从而减少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同时,商业银行提高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企业会减少向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收缩.此外,由于逆向选择效应(利率提高,偿还能力低的高风险企业才有意申请贷款)和风险激励效应(利率提高激励借款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利率上升时,其预期收益反而下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收缩.水平的提高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反映央行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名义利率水平上升以及水平提高均导致货币供给减少,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反周期性质.实际GDP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我国货币供给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根据已有的文献,在探讨中国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通过5变量系统实证检验1978--2003年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

(1)由于赤字的融资方式、央行的非完全独立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我国存在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赤字的增加是解释我国货币供给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向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的私人部门发行债券为赤字融资也会影响货币供给.因此,需要充分重视我国赤字财政政策的货币供给效应,在货币金融体系下重新认识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功能,惟有如此才能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政策组合.

(2)赤字水平、实际GDP、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是我国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反映我国货币供给政策的内生性.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银行可以独立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内生决定的.由于货币供给受名义利率、实际收入、水平、赤字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和难以预测,加剧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波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难以主动调节经济运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货币政策与其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受阻.所以,是否继续以货币供给量(M1)作为货币政策的短期监测目标需要认真予以审视.

(3)自出现通货紧缩以来,我国实施了多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息体现了央行扩大货币供给以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物价水平的意愿;同时,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实际GDP增加、物价下跌和赤字支出的增加也将扩大货币供给.在包括赤字在内的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国的货币供给快速增长,M2/CDP比率直线上升.在财政赤字增加的同时,快速增长的货币供给使我国经济在2003年底开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压力,显示我国的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的调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反周期性和内生性的货币供给还不能做到前瞻性的逆风向政策调控,央行的目标独立性和操作独立性还较差,尚缺乏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在仍然面临一定程度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当前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如适度压缩赤字的规模、提高央行的独立性程度、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等以有效预防通货膨胀的潜在危险是必要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