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土文学领军作家的美好心声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22 浏览:82830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领军者刘绍棠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杰出的.这一成就和贡献,非但在《豆棚瓜架雨如丝》、《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村妇》等14部长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瓜棚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等27部中篇小说和《青枝绿叶》、《摆渡口》、《大青骡子》、《蛾眉》等大量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多彩而迷人的展示,而且在上千篇短小精悍、轻巧瑰丽的千字文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令人心折的体现.

心地宽厚善良,对人有求必应的绍棠,与全国各地430多家报刊、出版社有过亲密的联系和有效的合作.应这些报刊和出版社的盛情之邀,新时期以来,绍棠共写了一千多篇杂感、随笔.因这些文章都在一千字左右,所以我称其为刘绍棠式千字文.按照绍棠生前写作时间的总数计算,平均每六天一篇.那么多绚丽多姿、脍炙人口的小说不算,仅凭这么多的千字文,称绍棠是文坛劳模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

在近50年的文学生涯中(1949―1997年),绍棠始终从事乡土文学创作,他多次对笔者讲,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创作上要建立乡土文学流派,在学术上要建立乡土文学学派.如果说600万字的乡土小说是他建立乡土文学流派富有成果的示范性的大演练,那么,100万字的千字文,则是他建立乡土文学学派的号召书、动员令.在千余篇的千字文中,以散文随笔的笔调,专门阐释乡土文学的篇章最多,另外,还有相当多的篇章也含有关于他所倡导的乡土文学在理论上形成体系的过程以及乡土文学的特点、内涵等内容.众所周知,在我国,最早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是伟大的鲁迅先生,但是,鲁迅先生并没有(也许是没来得及)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作出理论性的阐释.在鲁迅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也没有人再提起乡土文学这一命题.是刘绍棠接过鲁迅的旗帜,再次提出这一命题.从理论上予以系统的阐述,建立起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与他的乡土小说创作互动,形成了乡土文学一大群体,在全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这是刘绍棠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乡土文学和我的创作》、《乡土文学简论》、《继承和发展中国小说的民族风格》、《关于乡土文学的通信》等一大批文章里,绍棠阐释的乡土文学理论包括以下五点内容:

乡土文学要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继承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与时代命运.①

1984年,在长篇小说《京门脸子》的“题记”中,绍棠把这五点概括为16字的乡土文学创作基本原则:“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


乡土文学要守真,而且更要发展.在《乡土文学浅说》一文中,绍棠以一个与时代并进的革新者的气魄提出:“乡土文学不能一成不变,停滞不前,它要继承和守真,更要发展和革新.我不断对自己的乡土小说提出新的要求:城乡结合,今昔交叉,自然成趣,雅俗共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开采要广,开掘要深,并且从民俗学和社会学中汲取营养.”

个别有偏见的人认为刘绍棠的乡土文学是坐井观天,作茧自缚.对此,绍棠明确地予以回答:“乡土文学不能画地为牢.必须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是在宏观照应下所进行的微观艺术创作.我所主张和致力的乡土文学,乃是纳百川于大海,大而化之的乡土文学.”②

如同曾经对“荷花淀派”作品的要求一样,绍棠依然特别强调他所倡导的乡土文学应是美的文学.他说乡土文学“讲究语言、文字、情趣、意境、格调的美,给人以美感;它揭示和描写人民的心灵与本质是美好的,给人以美育;它揭示和描写的生活的主流与前景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力量.”③他还指出乡土文学要“表现人的美,地区的美,风光景色的美.”④美――刘绍棠倡导的乡土文学最重要的美学特质,体现在他谈论乡土文学的每篇文采飞扬的美文中.

二、

新时期以来,绍棠发表了数量可观的锋芒毕露的针砭时弊的杂感与随笔,对他缺乏全面了解或没有读过他的很多小说的人,可能会有一种错觉,觉得刘绍棠太注重政治性,忽视艺术性.其实,这纯粹是一种误会.只要赏读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些杂感、随笔集,便会对刘绍棠的文艺观有一个全面、公道的评价.

首先,绍棠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是极其重视的.他说:“12岁我加人党的组织地下‘民联’,13岁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队伍中吃粮,可谓余致力革命与文学凡四十余年.积四十余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革命与文学化合为一之目的,必须将革命的政治信仰与文学的艺术规律结合成浑然一体.革命与文学不是两张皮,不是水与油的羼合,甚至不是水和乳的交融,而是不分彼此,分不出你我.比H2O还不可分割和分解.”⑤在这里,绍棠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上升到艺术规律的理论高度,并把它与政治信仰的结合比作像H2O一样不可分割.在从事创作的作家队伍中,除刘绍棠之外,笔者还没听到过第三个人对艺术性的重要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绍棠自少年时代走上文坛,就开始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砺,他的语言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位资深的编辑曾感慨地说,编辑刘绍棠的一部长篇小说,从头至尾,改动一个字都是不可能的.他青年时代的一位老朋友,今日已成为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谈到刘绍棠的创作时,也曾不无钦佩地说,绍棠作品的语言过得硬,那是没什么可说的.绍棠十分强调作家要学习农民的口语,他说:“必须深刻认识农民口语的高度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劳动创造语言,创造文化,因而劳动人民的口语丰富多彩.在中国,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口语,最生动活泼,富有诗情画意.农民口语的最大特点,一个是具体,一个是形象”.⑥又说:“农民的语言,最富于比兴,生动形象,含蓄优美,诗情画意,有声有色”.⑦绍棠对农民的语言有如此高的评价,这是与他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性的重视密不可分的.

不过,应当特别指出,绍棠绝不是不问政治倾向和表现,凡有艺术水平的作家和作品,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肯定和称赞的唯美主义者.

三、

1979年初,绍棠在1957年被错划的问题得到平反后写的第一篇文章《让我从二十一岁开始等》中,深情地说:“回首往事,环顾今朝,瞻望未来,我该怎样报答亲爱的党,我该怎样报效祖国和人民,我该怎样答复我的老前辈、老朋友、老同学、老读者以及对我寄予热切希望的同志们呢我想得很多,很多,我想让我从二十一岁开始吧.让我加倍努力为党的事业奋斗,为祖国和人民效力,为社会主义文学劳作,来弥补我二十一年创作生命的空白”.

这段话可以说是绍棠整个新时期一切活动的纲领和宣言.他态度鲜明地表示:“坚决反对以辱骂来表现思想解放,一不是心有余悸,二不是政治投机,三不想做忠诚孝子,虽被斥为‘认左为母’或‘老观念太多而不悔,实在是经过进一步深刻认识、更加信仰他的文艺思想.”⑧“我多次说过和写过,在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时,在为文艺立法的总原则中,应该比照宪法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条文,重申和确认文艺思想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意义和主导作用.”⑨

千篇千字文中,还有相当多的篇章展示了绍棠眷恋故土和父老乡亲的赤子之心.绍棠对故乡、对运河的热爱是一贯的.不过,重病中的绍棠,对故乡及亲人的爱,显得比平时更加炽烈、更加真挚,因而也就更加动人.仔细玩味《泥人不改土性》、《平安家信》、《我和儒林村》、《大年小忆》、《野老》、《心驰神往凉水河》等篇章,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泪满腮,扯着妈妈的衣襟,站在村口不愿离开故土和亲人的多情少年.这些完全用情、用爱、用心血凝成的美文,是病中的绍棠与故土、与乡亲难分难舍的特殊心态的真实写照,而《昨宵犹梦笔生花》、《梦乡》、《春梦之忆》等一组情真意切的短文,则把绍棠潜意识中最深沉的乡情、乡恋、乡愁推到了高峰.请看他梦中出现的故乡、北京城未来的美景秀色,金子般珍贵的童心童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

这一天夜晚,我梦见大运河沿进京古道,进入天安门下的金水河,一路向西奔流而来,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变成了小火轮,小卧车变成了汽艇,自行车变成了小划子,西长安街和复兴门大街两旁的电线杆子变成了一棵棵绿柳白杨,人行道变成了浓荫蔽天的河堤,红男绿女们在鸟语花香中携手漫步.我站在民族文化宫门前,目睹眼前的这些千变万化,惊喜首都闹市出现了乡土田园风光.

我为何来到此处好像是要到对岸去看望我的妻子.我的妻子是个中学教员,在我家乡的中学教书.我跟她好像不是老夫老妻,而是新婚燕尔.我手搭凉棚向河那边张望,望见了校门,望见了教室.忽然我的妻子身穿紧身运动衫,从校门里跑出来,沿着河边绿道向复兴门立交桥跑去.奇怪的是,她好像年轻了十岁,个子也增高了许多;乡土空气和田园景色构成的生态环境,使她面目一新.⑩

在当代中国作家的队伍里,同自己的故乡和父老乡亲有着这样一种十指连心的感情的人大概除了刘绍棠之外,很难找到第二个.

四、

绍棠是一位时时关心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的人民作家.他以一个员的革命责任感,对社会上和文坛上存在的弊病和种种不正之风,及时地提出尖锐而中肯的批评,显示了在文艺思想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作家的优秀品质和凛然正气.在这方面,《刺耳未必是噪音》、《老调》、《歌女不知亡国恨》、《且说大官人》、《不当二等国民》、《为百分之十七代言》、《是人就能懂》、《是谁手软》、《何日可见三秋树》、《恢复本色》等篇章,最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感情的共鸣.

针对20世纪80年代文艺界存在的错误导向,绍棠尖锐地指出:“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导向,不但未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而且对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讳莫如深.”他对否定一切的民族虚无主义的批评,更是一针见血:“把思想解放片面理解为‘突破禁区’,比大胆儿,导致了胆大妄为,否定一切.在文学领域,否定,否定鲁迅,否定民族文化,否定革命传统等竟然成为获取名利的捷径.”对某些人在“洋货”面前的奴才相,则予以辛辣的嘲讽:“把对外开放,扭曲为不设壁垒和关防的门户开放.凡是‘洋货’,不管香的臭的,美的丑的,好的坏的,一律‘免检’进口.于是,凡是‘洋的’,便是‘新的’;凡是‘新的’,便是‘好的’.西崽相吃香,仿洋牌走俏.略加改头换面的模仿西洋现代派之作,便能一篇成名天下扬等1840后遗症――奴颜媚骨的细菌,又像梅毒一样死灰复燃.”“为了迎合洋人,不惜大出民族之丑,刨祖坟而鞭尸.”⑾如此爱憎分明、掷地有声的犀利文字,真是让正义者感到痛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这一口号被某些人叫得越来越响,诺贝尔文学奖金对一些自我感觉颇有洋派头的人也产生了日渐明显的诱惑力,甚至被个别糊里糊涂的奉若神明.那么,中国文学究意怎样才能走向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对此,绍棠作出了令人耳清目明、扬眉吐气的回答:“中国人把自家的各种事情办好了,在世界上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文学也便随之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靠中国特色,而不是靠全盘西化,中国文学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⑿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大肆泛滥的时候,绍棠就挺身而出告诫某些人士:“在当今存在着阶级、阶级社会和霸权主义的世界上,实行民族同化,消灭民族语言,文化归于一统,究竟对哪个民族、哪个阶级、哪个国家有利我是中国人,使用中国字写小说,不为我的父老兄弟姐妹写,却要被诺贝尔那个死鬼牵着鼻子,跑码头,我还算什么人呢不知怎么我想起了日本侵略者在伪满洲国制造的‘协和语’和‘协和文化’,打了个大大的寒噤.”⒀

绍棠不仅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爱国主义者,而且还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国际主义者.读过他的妙趣横生的散文《佛脚之忆》的人都晓得,他18岁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曾担任过留学生总辅导员,在帮助各国学生学习方面,曾付出过不少心血,被留学生朋友尊敬地称为“文化使者”.但是,对待曾经屠杀了我们无数同胞的日本鬼子,任何时候他都记恨在心,决不宽容.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他发表的《不当二等国民》一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每个关心现实,为国家未来的前途担忧的人,都对殖民地文化现象和心理的大泛滥,予以密切的关注.绍棠在这方面也是一个眼光敏锐的观察家和严肃的批评家,请看他给形形色色的殖民地文化的追求者勾勒的漫画:“请看满街的商店,曲里拐弯的洋店名瞧花了眼;路上跑的汽车,挂着花花绿绿的洋国旗;分明是国产的商品,偏要贴满了洋字母的商标;分明是国产的红男绿女,偏要染黄了(彩)头发,起个洋妞牛仔的外国名字.这种殖民地文化心理的泛滥,老说是由于一手软,那么,我想问个明白,究竟是我软,你软,还是他软”⒁

绍棠是个有名的热心肠儿,非常平易近人.后来,又连续当了十多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密切了.中风偏瘫后行动不便,便利用到街头理发的机会,结识了一位理发员.从他那里了解到,像他这样被厂子“优化”下来,每月收入只有百多元、不足300元的困难者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7%(1995年统计数据).这个17%引起绍棠的焦虑不安,一连多日思前想后,觉得这是个大问题,这一问题应给予格外的关注,于是,他便以为人民负责的公仆精神,写下了为穷苦人请命的名篇《为百分之十七代言》.文中极为严肃地写道:“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以街头理发员和同他命运与境况相似的人为出发点,而不是偏爱大款、大腕、富婆、强人、老板、写办、炒家等他们的钱大多来路不明,一查就会穿帮.我们不否认中国还是个发展中的穷国,那么就不能不承认穷国里面穷人多.治穷,或日脱贫,才是万事最当先的任务.”⒂好一个直言不讳的人民代表刘绍棠!即使不算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就凭上述这段为穷苦人代言的话语,北京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都要把刘绍棠这个真正的人民代言人永远铭记在心.

千篇千字文中,像这样直接民群众说话的文章还有很多.今天,不是有人在论说作家的平民意识吗据我看,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平民意识最浓厚的作家就是刘绍棠!

①《关于乡土文学的通信》,见《乡土与创作》第230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⑥⑦⑾⑿⒁⒂见《四类手记》第6、65、29、497―498、491―492,567,552页,中国社会出版社1977年版.

③见《创作漫谈剪辑》,《乡土文学四十年》第8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④见《乡土文学与民族风格》,《我与乡土文学》第222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⑤见《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总序》,《刘绍棠文集》第一卷第1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⑧⑨见《如是我人》第95,328页,华文出版社1993年版.

⑩《蝈笼絮语》第22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⒀见《反调》,《我的创作生涯》第200―201页,中原农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