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语文阅读的主人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99 浏览:18684

【摘 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那么,语文阅读就更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呢?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开展大胆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使思维活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起初,学生提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认真倾听,给予肯定.由于问题提得多,课堂教学时间会受到一些影响.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过于简单,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质疑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再由大家进行讨论.同时,表扬一些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围绕主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提高了,并能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质疑,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了课题,看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谈了自己读后的认识,同时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等这些问题不正是学习的关键吗?当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鼓励学生在读中悟,发表独特见解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要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再次朗读,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是美丽的.”“我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但表现在她的外表美丽,还表现在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一位学生说道:“我认为课题中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对名利的淡泊.这种‘美丽’是长久的,所以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等这些不都是孩子们自读、自悟的结晶吗?

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见解,我指导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体会.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深深的为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感动,这种信念和精神无疑是美丽的.”“虽然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但是她用自己的美丽和健康换来了科学实验的巨大成功,换来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我觉得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正是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功.这种美丽比外表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等课本成了同学们抒发情感的舞台,记录下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分组合作讨论读书心得,提升读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及探究精神.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让学生就“种树人给桃花心木苗不定时、不定量浇水,桃花心木能从仅及膝盖高的小树苗长成百年的大树吗?他这样做对不对?”一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阅历、视野的种种不足,所以回答时所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局限.于是我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讨论,集思广益.经过交流,在后面的小组汇报中学生大多持赞成观点,理由是:“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地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们也能像桃花心木一样,经得起生活的磨炼,长成栋梁之材.”等面对如此充分的理由,我又何必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总之,只要我们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以生为友,由“课堂权威”转变为“课堂”,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就能真正落实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利.参考文献:

[1]孟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5).

[2]刘彩.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语文阅读中等职业教育[J].2007(32).

(作者单位:陕西省白水县尧禾镇中心校)

编辑/张俊英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