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ESP融入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41 浏览:33070

[摘 要 ] 基于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基础英语“教与学”的矛盾,探讨将基础英语的课程调整作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提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融入基础英语教学的可行性.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是怎么写作于学目标的两个层面,在师资、设备以及教学模式上都具有共享的可能,特别指出大学基础英语教师能够经过专业培养和自我发展成长为专门用途英语师资.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融入能满足学生需求和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目标之一.[关 键 词 ] 专门用途英语;基础英语;教学发展;课程融入[中图分类号] H3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6503从大学英语教学内涵来看,除了专业英语教学(例如英美文学与语言学等专业课程),还包含两个平行互补的教学模块——专门用途英语(ESP)和基础英语.如何界定两者关系,找准两者在大学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定位,并配套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的多层次教学模式,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着眼点在于如何扩大英语基础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显然,只有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融入基础英语教学,才是切实可行又积极有效的举措.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1]然而,尽管许多高校探索各种方式推行大学英语改革,问题却依然存在.其一,许多学生认为英语能力与事业发展没有关联,即使基础英语功底扎实的学生面对专业内容也无法运用.例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工作中没有能力处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英语文件、合同、资料等(如医学、法律、机械、电子等).其二,教材侧重社会生活及文化等通识内容,内容本身不够新颖,知识范畴不宽泛,教材的编纂更新不够及时.许多高校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只用一套教材,没有“因才选材”,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在涉及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范畴时,即使是语言功底很好的学生也显得力不从心.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2]就其本质而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仍是一种语言教学,它包含了语言教学的一切特征和要素.[3]从理论上看,索绪尔认为语言的本质是符号.语言的确可以看做承载和传递各种文化信息的工具,但它又不同于其他的工具学科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因为语言能表达思想,而产生思想的人脑处理信息的机制十分复杂,远胜电脑.思想的千变万化来自于信息的获得,怎样使语言的习得能够匹配变化着的思想?如果基础英语教学始终局限于社会生活常识的范畴,那么如何使大学生具备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现实角度分析,如果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融入基础英语教学,就扩大了语言教育的知识面,也能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语言工具,从而培育专业素质高和语言能力强的复合人才.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新世纪全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拟就这种融入谈谈粗浅看法.一、课程设置与配套改革首先,注重教材的选择与编写.“教材与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各种教学理念、路径、方法和手段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依托,它决定了教与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4]不同于专业教材的选择,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选取范围不要太宽泛,英语原版专业教材在内容和语言上都不适用.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专业性太强,其二是语言知识太难.因此,很多情况下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难度适宜的ESP教材,或者由本校教师自行编写教材作为补充学习的内容.编写原则也有两点:第一,专业知识要难度适中,具有逻辑与整体性;第二,语言知识要正确规范且有代表性,要包括常用词汇、专业术语和惯用构式等.其次,教学模式可以共享.从英语教学体系来看,EGP和ESP是并列的两个分支,两者只是教学内容有差异,教学原则无本质区别.教学模式也都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宏观模式即教学过程模式,中观模式即大纲设计层次模式,微观模式则是课堂教学模式.国外常用于ESP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语法翻译模式、浸泡模式(immersion)、交际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模式等.随着ESP教学的发展,一些院校也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如3S中心模式,即以社会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以学习主题为中心(Subject-centered).[5]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外语教育者还在不断研究创新各种教学模式,为ESP渗透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创造条件.再次,课程设置的时间安排需合理.专门用途英语渗透基础英语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除了要考虑教材的编纂和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语言水平合理安排课程开设的时间.就金融商科类院校而言,金融、商务或者国贸是核心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英语和专业水平都比较好,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或者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专业课的必修课开设时间一般也在第二学年,这样能更好地使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最后,网络环境及其他辅助条件的创建.专门用途英语中涉及许多术语,有的甚至要结合案例去理解,而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教材通常不会使用原版,因此可能会有专业程度和信息量的局限性.为避免编写的教材对术语及其使用环境的理解不够彻底,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校园宽带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消化和巩固专业背景下的语言知识.许多大学早已创建了其他的辅助条件如交互式的学习系统和开放的电脑机房等,这都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便利.二、师资培养与共享1. 专门用途英语师资的现状与定位 对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性质及教学方式,还有些需要明晰之处.Hutchinson与Waters在《特殊用途英语》一书中提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师需要具备三点:一是对待相关内容的积极态度;二是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三是了解自己已有知识的程度.[2]以商务英语为例,究其根本,是一门辅助商务专业交流的工具性学科,所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最理想的情况是商务英语教师既对商务知识精通又有深厚英语功底(如双硕士),然而这样的教师凤毛麟角,且多倾向于发展其商务专业,因此极有可能会从事商务专业的教学.实际上,目前担任商务英语教学的老师大多是以英语专业知识为背景,绝非商务领域的专家,当然他们也不必要是,因为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商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虽然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对该行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侧重点应该是讲解语言、规范语言和诊断语言,引导学生形成更好的语言习惯和进行流畅正确的语言表达,为其在今后的国际商务沟通中奠定基础.2. 专门用途师资的培养有了以上的分析和定位,基本确定了大学基础英语教师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转型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局限性.具体操作的过程可以按照双管齐下的原则,将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学校的培训工程结合起来,学校要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来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而教师本身也应该积极配合和创造条件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至关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教师要有准确的自我评估,了解现状与不足,并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长期的语言教学积累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然而教学侧重语言的普遍规律,受教材影响,多以文化、教育、社会问题为载体,且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开设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专业性,并涉及各个领域,如金融英语、营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要求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也就要求转型的基础英语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者系统学习来掌握各种专业知识,或者通过考取相关证书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教学资质,例如金融英语和商务英语证书等.3. 专门用途英语师资的共享语言既可以看做一门专业学科,也可以是一门工具学科.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的诞生,也产生了在这一领域的专家教师.他们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学科界限,在两种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甚至用自然科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研究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问题,既获得科研成果的突破,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思路,为许多基础课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以语言为专业的基础英语师资,也能把英语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结合起来,获得更丰富的专业素养,从英语专业型人才成长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具备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又对某个专业领域相当了解之后,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也可以挑战双语课程,从开设公共选修课开始尝试,实现跨学科领域的人才共融和师资共享.三、专门用途英语对基础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1. 专门用途英语缓解高年级学生的“磨蚀”现象外语学习存在逆过程——外语磨蚀.在该过程中,高年级学生因为没有基础英语必修课程和有限的英语选修课程,再加上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英语的能力会逐渐减退.这种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对英语课程的设置进行反思.如对高年级学生继续开设基础英语必修课,显然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来看都不合时宜.如果将专门用途英语作为某些专业的英语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既能缓解语言磨蚀对学生产生的负面效果,又适应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他们创造和保持语言能力的优势.2.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一些高校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如开设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能引导学生建立更完备的知识体系,掌握多专业领域知识.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教育的国际接轨也迫在眉睫,使用原版教材甚至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讲学都会成为可能,学生在读期间进行国际交流的机会也会增加,这都会对基础英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显然浅显的语言知识及有局限性的运用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融入,能够有助于学生打通学科间的障碍和实现学科间的链接,使得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和市场就业竞争力.四、结语从宏观角度分析,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思路应该和大学整个课程设置同步进行,在各个专业学科建设得到提升的同时,基础英语教学的层次也应该得到提升.专门用途英语的融入是必然的创新趋势,也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当然,将英语专业中具体的某种课程推广到基础英语教学,也可以成为一种发展思路,但这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加入是相辅相成的.相比较而言,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适应面更广,实用性更强,也因此在短期内会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在高校软硬件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渗透进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是完全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文献:[1] 陈春,周自强.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初探[J].海外英语,2010(12):93.[2] Hutchinson T,Water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 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 夏纪梅.现代外语教材练习的质量观——兼谈现代外语教材的师培功能[J].外语界,2002(1):22-24.[5] 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外语,2010(3):109.[编辑:苏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