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艺术中的共鸣技巧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37 浏览:13771

歌唱作为一种艺术,是在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支配下,发声器官和其他器官相互配合协调作用的结果.任何洪亮圆润、丰满动人又具有穿透力的歌声,都是在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共鸣器官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歌声无不具有这一显著的特征.歌唱者本身也是人声这种特殊乐器的演奏者.要使人声这一乐器发出优美动人的声音,歌唱者不但要学会演奏(唱)人声这种乐器的技能,还必须要在正确的指导下,通过严格的训练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乐器(发声器官),获得优美的歌声.由此看来,共鸣腔体的调节功能就是歌唱训练中的重要环节.什么是正确的歌唱共鸣?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产生声波,传递到与之振动频率相同的其他物体上,引起共振,这种共振现象在声学中就叫做“共鸣”.歌唱共鸣在歌唱艺术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歌唱声音音量的大小,音色的优劣,字音的清浊,甚至音乐的表现和感情的表达是否恰当,都与共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总之,成功的歌唱艺术活动必须建立在歌唱共鸣的获得与运用之上,因此,歌唱共鸣也就成了歌唱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歌唱发声中,要想充分发挥各共鸣器官的作用,获得理想的共鸣声音,必须首先了解各共鸣腔体的特点及其作用,认识共鸣腔体在共鸣调节中的活动规律,并通过刻苦学习训练,全面掌握歌唱共鸣的方法和技巧.

共鸣分类

(一)口腔共鸣

在可调节共鸣腔中,口腔处于核心地位,其任务最繁重,运动最复杂,又容易因运动不协调,造成口部各器官的过分紧张而干扰正常的歌唱发声活动.

(二)咽腔共鸣

咽腔共鸣是上部共鸣与下部共鸣的连接部和中转站,歌唱时所产生的共鸣声音,都是依靠咽腔共鸣来协调和传递的,所以,咽腔共鸣对其他共鸣腔的共鸣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头腔咽腔

形成头腔共鸣的几个共鸣腔,除了鼻咽腔属于可调节共鸣腔外,其他均属于不可调节共鸣腔.这些不可调节共鸣腔的效果,完全依靠鼻咽腔状态的调节.所以,在歌唱共鸣联系中,打开鼻咽腔的感觉找对了,就等于获得了头腔共鸣的方法,就意味着能够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

根据各共鸣腔体在人体内所处的不同部位,可以分为上部共鸣腔和下部共鸣腔两部分,上部共鸣腔由位于软腭和硬腭以上的鼻腔、鼻咽腔、鼻窦、额窦、蝶窦组成,上部共鸣腔所产生的共鸣统称为上部共鸣.下部共鸣腔由位于软腭和硬腭以下的口腔、口咽腔、喉咽腔、喉腔、胸腔组成,下部共鸣腔所产生的共鸣统称为下部共鸣.

根据各共鸣腔体的生理结构和特点,又可把它们分为可调节共鸣腔和不可调节共鸣腔两类.可调节共鸣腔有口腔、喉腔和咽腔,由于它们的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歌唱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故称为可调节共鸣腔.不可调节共鸣腔有胸腔、鼻腔、鼻窦、额窦和蝶窦,由于它们的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歌唱时无法随意调整,故称不可调节共鸣腔.

在歌唱发声中,根据各共鸣腔所处的部位以及所产生共鸣声音的特点,又可把它们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三种,头腔共鸣包括鼻腔、鼻咽腔、鼻窦、额窦和蝶窦所产生的共鸣,由于这些腔体位于人的头部,它们所产生共鸣声音集发于前额两眉间,故而习惯上把这种共鸣称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包括口腔、口咽腔、喉咽腔、喉腔所产生的共鸣.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及整个胸腔所产生的共鸣,由于这种共鸣集发于胸部,故而称为胸腔共鸣.

在歌唱发声中,根据各共鸣腔体所发出的共鸣声音的特点和不同声区声音特点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把它们分为中声区共鸣,高声区共鸣,低声区共鸣.中声区共鸣,指演唱中音时以口腔共鸣为主,其他共鸣为辅而形成的混合共鸣.由于高声区共鸣以头腔共鸣为主,因而习惯上又把头腔共鸣称之为高声区共鸣.低声区共鸣,指演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其他共鸣为辅而形成的混合共鸣,它以胸腔共鸣为主,因而习惯上又把口腔共鸣称之为低声区共鸣.

虽然人们根据共鸣腔体与声区之间内在的联系,把歌唱共鸣截然不同地划分为中声区共鸣、高声区共鸣和低音区共鸣三种,但在具体的歌唱发声活动中,决不可孤立地单独地使用某一种共鸣,也不可刻意地过分地依赖某一种共鸣,使得各共鸣之间彼此脱离,互相割裂.如在唱中音时,只使用口腔共鸣,而不注意联合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唱高音时,只依赖头腔共鸣,而忽视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唱低音时,只强调胸腔共鸣,而不用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这样不仅违背了歌唱发声的科学规律,而且会使歌唱声音生硬呆板,不自然不和谐,缺乏应有的艺术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共鸣在歌唱中的原理及意义

共鸣是声学的专业术语,声学上认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叫做共鸣.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当一个音叉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这是因为第一个音叉的发声,引起另一个音叉发生共振,共振发出的声音就是共鸣现象.当我们歌唱时,声带因振动而发出声音以后,必然引起人体内部组织发生共振,发出大大小小的分音.众多分音的产生,使原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音色改变、音量扩大.人类的发声活动是由于气息冲击闭合的声带,引起声带振动而产生细小、微弱的声音,这些细小、微弱的声音,被气流传递到各共鸣腔体,通过共鸣被扩大、美化,产生含有大量泛音的共鸣声音,形成具有一定的音量,富于优美音色和外在表现力的歌唱声音.

歌唱能否达到字正腔圆,也与歌唱共鸣的运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字正腔圆的艺术要求中,腔圆就包含着共鸣的运用,只有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才能做到声腔圆润;而字正,则是要求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必须吐发清晰,准确,能否在歌唱中做到字正,与歌唱共鸣腔体的恰当调节有着直接的关系.

混声共鸣在不同声区中的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根据各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共鸣声音特点,人们把歌唱共鸣分为中声区,低声区和高声区,这种区别是为了使学习声乐艺术的人便于理解各共鸣腔体在不同音区中的不同作用,但是,在实际歌唱发声活动中,各共鸣腔体的作用以及所发出的共鸣声音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各共鸣腔体之间相互沟通,协调配合,使不同的共鸣声音相互交融,形成和谐统一整体的混合共鸣声音,这种整体混合共鸣声音,才是歌唱所需的最理想的声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