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93 浏览:18231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本人就高中数学“多向交流式”课型研究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1.精心设计,激起学生多向交流的动机

多向交流往往不是自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而乐意地去探究问题,讨论交流问题.在交流活动中,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向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

“多向交流式”课型研究是把原来的“讲授型”课堂教学变为“交流型”课堂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培养兴趣启发交流,创设情境引导交流,指导学生学会交流,面向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如教师如创设课前激疑,每一节课开头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让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投入学习与思考,以便进行交流发言.

在讲对数计算之前,将一纸条对折、再对折,然后告诉学生,该纸条的厚度是0.87mm,问:对折32次之后,厚度将为多少?学生做出各种估计之后,教师可公布令学生大吃一惊的答案,那厚度超过了珠穆朗马峰的海拔高度.然后,向学生提出要求,阅读本节内容之后,进行讨论交流,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兴趣自然产生了.又如:在进行“等比数列的求和”教学时,可讲述一个故事:从前有人写了一匹马花了1560元,但写主想反悔,认为这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要把马退给卖主,可卖主提出新的条件:“如果你能写下马蹄子上的钉子,我把这马白送你如何?”写主听后,便问卖主怎样个卖法,卖主说:“每个马蹄子上有6个钉子,共有24个,第1个只要你14分钱,第2个要12分钱,第3个要1分钱,即后面钉子是前面钉子的2倍.”写主听后动了心,认为写24个钉子花不了多少钱,便答应了.到底写主有没有吃亏呢?学生顿时兴趣激发,急切地表露出要争个究竟的渴求.教师可布置任务,学生可根据学过的或上的知识先思考几分钟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事实上,就是求S等于14+12+1+2+等+221,在与学生交流后,顺利地推出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并得知S等于4194303.75分钱,这个4万多分钱的吃惊数字使学生纷纷为写主打抱不平.这样,整堂课气氛活跃了,学生求知欲高涨.


总之,要使得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主动交流,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采用集体、小组交流皆可,让学生尽情发挥,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2.注重过程,把握学生积极交流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和数学知识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探索过程,尤其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所以,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习题的解答,教师都应注重学生交流的过程,都应该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

例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恰当地展示其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思维,自己通过交流得出多种正误的定义,以再现定义的过程.如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若照本宣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会影响对后面很多知识的理解.可这样进行设计,演示画椭圆,并故意画得稍圆些(学生对所画图形很不满意),提问:“怎样可以得到满意的椭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争议,发现将绳子缩短或让定点F1、F2的距离变大),依照学生所说,演示画出较扁的椭圆(学生很满意).接着,通过学生交流可能会下出不够完整的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轨迹叫椭圆”.这里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迫使学生去动脑、动口,可提出两个问题:①绳长等于|F1F2|呢?②绳长小于|F1F2|呢?学生通过动脑交流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噢”音,未考虑周全,定义中要加上“定长大于|F1F2|才行”,否则会是线段或无轨迹.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概括出定义的过程,对椭圆的认识会更深刻,为对椭圆的理解、表述、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又例如在习题解答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启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有时,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精彩巧妙的解答方法,将会带给学生一种“逼人思考”的魅力.有时,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方法,也是给教师很大的启迪.因此,教师在学生交流活动中,注重过程,让学生超过自己去创新.记得有一次讲解这样一道题:求在圆x2+y2等于4上,与直线4x+3y-12等于0距离最小的点的坐标.启发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两种我已考虑到的方法:转化为求切线与圆的交点或半径所在直线与圆的交点.当我要作本题小结的时候,发现有一小组还有不服气的眼神,我就继续追问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果然不出所料,这小组有一代表发言,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解,很快得出答案.此解法甚是维妙,我也恍然大悟,同学们更是拍案叫绝.这更进一步激起了同学们的求知热情.从这些数学实践得知,教师要把握教学交流的过程,让出时空,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

3.抓住总结,让学生在交流中去创新

“多向交流式”课型教学中,要做好总结,特别是要抓住学生交流中的创新点,不仅教师要总结,更应让学生先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例如经济中问题(怎么写作、利润、成本、效益等),优化方案问题(最少材料、最优组合、最短路线等),生活中的问题(储蓄、保险、分期付款等)等等,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些科学实验,或到工厂、农村、机关参观交流,接触实际生产、生活的问题原型和概念,以便更好地总结,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在“多向交流式”课型研究中,还利用选修课、活动课总结出来了一些课型,如实践课、兴趣课、故事课、游戏课、探索课和变式练习课等等,这些都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内外多向交流,学生教师充分总结.这样的课型应该说取到了一定效果,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学方法很多,但我认为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口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