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线之艺术魅力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093 浏览:116999

摘 要中国画中的线条,谱写着整个中国的绘画史,它不只是轮廓线和结构线,还是画家心境情感的反映.线条不仅有造型的功能,还有传情达意的功能,中国绘画的线条是独立的、有着强健生命力的实体.形象主造型,意趣主神情,线条的奇妙变化使中国画散发出更加耀眼的艺术魅力.

关 键 词 :中国画 线 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纯粹的线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它是画家对自然物质形体的一种高度概括,是画家抽象主观思维的产物.画家运用线来刻画物象,调动包括视觉在内的全部感觉、力量去体验客观的物象,并把内在的生命当作刻画的主要部分.线正是利用自身的抽象特征在人与客观物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线作为中国画造型最基本的手段,是对造化自然的认识,也是画家气质、情趣的个性流放.

一 中国画中线的形式艺术

从古至今有很多充满诗意的词汇来形容中国画中线的形式美.如,“曹衣出水”形容穿着衣服的下垂衣纹间所形成的无数线条,像丝绸入水般光滑轻柔,而“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等充满中国古典音乐韵律般的形容,让人产生一种超然纯净的艺术感.

中国画中线与其它所构成的形体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它所表达的内在神韵是完美的将所画对象的气质与笔画力度相结合,与如何表现出对象的气质高低跟画家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想境界以及对主题的立意有很大的关系,笔画的力度则充分体现出画家的个性、绘画功夫以及生活阅历.

从整体角度看中国画的“线”,它包括竖笔、横笔、卧笔、拖笔、逆笔等,通过线的粗细、线的力度、线的虚实、线的干脆程度可直接在画面中反映出对象与画者的生命力.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匡庐图》,在线条上先以突出的短条子皴表现质感,在远处表现出气势,在近处表现其质感,山体结构严谨,质感刚硬而坚实,在水墨山水的线条上表现出重墨的特点,韵含了内在结构与精神气质的表达.因此,运用好线条就能很好的表现出其形式的美感,即可以造型,也可以传神,给人以多种审美感受.

中国画非常重视用笔,重视线条美.线的形态讲究气敛内充,圆润厚重.也就是说,要有不同的变化,不能僵直滞板.画中的每一条线都要有曲折变化,而且要在力量上表现出刚劲、洒脱与飘逸之神韵,避免在用笔上出现板、刻、结等毛病,板是指没有腕力、下笔过于平直不灵活,达不到圆润;刻是指下笔过于僵硬不自然,画出的内容没有生气;结是指下笔后线条不流畅,该一笔而下的地方没带过,该散笔的地方没有散开.用笔要是有以上三点情形,线条的美感就没有了.因此,要想达到线条形态美,就必须花费大量的功夫加强绘画功底,并且要在绘画前就要想好所要画的内容.

影响线条的直接因素是运笔的姿态、压力、方向、速度以及笔中所含的水分等,而作者注入的情感更是给线条赋予了不同个性.

粗细线.粗线所表达的情感是刚劲、浑厚凝重,而细线则纤细、轻盈流畅.

长短线.长线舒展飘逸,短线条跳跃急促.长短线不同转折线段上的结合运用则会产生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曲直线.直线表现刚烈壮美、耿而不僵.曲线则具有独特魅力,表现出流畅、柔和、优美,如,中国园林艺术的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都能体现出曲线的优美.

苍润线.苍与润的线条在造型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中国画最适宜使用这种线条来传达苍劲老辣或圆润秀雅的美感.运笔与毛笔的水分干湿、行笔快慢及压力轻重有很大关系.

因此,中国画重视线条的运用,它是画家对宇宙物象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愿望.画家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线条的处理方式蕴涵了画家的自身气质、学识修养、情感及艺术感觉.

中国绘画中有“疏体”、“密体”之说,从线条的艺术形式美来看,“疏”与“密”是两种艺术形式美.“密体”指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代表以东晋的顾恺之为主,他的《洛神赋图》中线条“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如蚕丝般柔韧,画中女人的衣带飘举处确有行云流水之感,极致流畅飘逸.

疏体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画家观察事物、把握形象、表达意境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这时的密体已不能满足画家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唐代吴道子继承张僧繇笔法,艺术手法简练,富于变化,运笔迅疾,情思意境流露更直接、真实,外形简单而内蕴精纯.莫高窟172窟的净土,画法细密中有疏放,在青绿中含简淡,充分体现了疏体的画风.而疏密二体是可兼而有之、时疏时密的.

从线的形象姿态感觉而言,线又有动、静感,它通过动与静的形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神采和美感.这种感觉首先来自于环境的影响.如,张的《文姬归汉图》就充分让人感受到了逆风而行.其次,物体在运动中自身产生的动感,这好比冰上舞蹈,当表演者在冰上翩翩起舞时,身上的衣裙随风跳跃飞动,让人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美,另外,线条的动与静跟画家的“立意”密不可分,画家借物传情、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表现出线本身的韵律美和生命力.

二 中国画中线的造型艺术

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象.中国绘画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中国画中最主要的造型语言.线是最直观并具有强大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用线造型,要做到充分的表达内容、合理的安排形象、鲜明的突出主体.

以线造型,是古人对自然界物象进行最直接、简洁的记录,这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岩画.画中形象用线简洁、概括,远古人类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在其中得以充分的彰显.例如,沧源岩画中著名的《村落与行人》,中心部分是村寨,椭园形的轮廓线代表地面,立在地面上的十几座干栏式房屋,方向有横有倒,屋顶均向村寨中心,表示围绕在周围,表现出线条造型的空间概念.村寨周围画了几条线,表示曲折的山路,为了使路上的人朝上直立,路画成了平行线,画面上的简结形象反复重叠,表现出古人的闲情逸致,而《骑射耗牛图》,用精简的线条勾出一对弯弯的牛角及庞大的耗牛身躯,图中的人和其它动物形象用线也极其简括.这些古老的岩画中,人们已能熟练地用线表达客观物象,而且充分体现了其意象性.又如,彩陶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等这些用线进行装饰的纹样和图像,造型简单、质朴,直接生动地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

宋代的李公麟在绘画上博取前人之长,在造型艺术上,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成了“白描”,不用色彩,仅以墨笔勾勒线条来表现事物,让线条自身的表现力和节奏感成为独立的审美形象.脱离了色彩的线条更加突出书法的力道及抽象造型的趣味变化.他的作品《五马图》达到了线与形象完美结合的程度.在这幅画中,他根据马的形体结构和质地特征来运用线的起伏转折、刚柔相济,通过用线的轻重虚实、刚柔变化真实而传神的表现了马柔韧的躯体、光滑的毛茸,造型既准确又生动.

谈到线的造型,就涉及到“骨法用笔”.骨法是指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骨相”结构,骨法用笔的规范是笔墨发展的基础.“骨法”来自于古代相术中的名词,指人的骨体相貌.“骨”比喻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外在表现等.南朝齐梁间画家谢赫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结构表现等.现在所说的“骨法用笔”意在要求笔下线条具有“骨”感.多指造型的主要支架,就要山水画而言,应是内轮廓和外轮廓所组成的山石构架,作品气韵的生动与否,主要靠“骨法用笔”来实现,即准确刻画出对象的形体,并具有书法的骨力之美,因为用笔需要有力,这是受到书法美学的影响,用笔的要求是宏观上取其结构之势,微观上取其点划之质.

骨法用笔的审美意义体现在对用笔“肯定”和“力”的把握上.线条的流动感是线描的一种审美形式,古人有“力能扛鼎”、“细巧求力”的说法,虽然是对用毛笔勾线的要求,但它包含着内在的精神意义,线的造型艺术是对象化的抽象结果.它的抽象性意味着在轮廓上寻找物象的感觉和结构的美,使其在造型中只是“影射”形体的存在.

中国绘画的造型能力就是指用线落实意象的能力,以线造型是一种意象的思维方式.线条具有造型手段的独立性,它要求具体地描述形状、并使其条理化,从而达到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对于在中国绘画中意象来说,线是达到意象的最佳造型手段.这种造型手段能够在宣纸上自由地发挥造物潜力,把物像表面可变的非本质物体,落实到心中的意象,它追求的是主观思想中的写意,而不是客观中的写实.

中国绘画是通过线条传达形神的,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不仅用线画出轮廓,并把线的造型力和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充分体现出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丰富和完善了线描艺术手段,使造型有一定的立体感.

三 中国画中线的艺术魅力

线在中国画中起着精神和骨架的作用,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经过历代画家不懈地研究与实践,使其在中国画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和稳固.

线条的气韵魅力.对于中国画来说,用笔要有气势,用线要气脉连贯,只有这样才能把画中物象的神韵表现出来,画家在 “传神”中,应以“气韵生动”为本,笔线也应以“气韵”为先.用笔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形似的物质依据,所以要笔笔相生,笔笔相应,笔断气连.

线条的气韵一部分指的是线连贯的气脉、一气呵成的笔墨,另一部分指的是对所描绘人物形象神韵的传达.当线条能够将人物神韵传达出来时,才能充分表现出气韵,而只有具备了神韵的形象才是完整的.如,吴道子的佛教经变画中,主要在于气韵的表达,所画的地狱变相生动逼真,曾使“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惧罪而改业”.

在中国画论中关于形神关系的问题,就有重神和重形两种倾向,如,张彦远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将气韵摆置在作画的首位,画的气韵表现出后,自然就有了形.谢赫的“应物象形”则主张通过对自然物形摹拟写真,达到“气韵之生动”.强调了形对神传达的重要性.不管采用那种主张,只要能达到气韵兼备、笔线中有气,就具备了线之气韵的审美特征.

线条的意象魅力.线蕴含了主体的感受、情感、想象、意愿,中国绘画中线的意象魅力指的是含蓄的内在美.“立意”在绘画中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画家在整个创作之中,用“意”贯穿始终,使其笔下的种种物象更为生动.

什么是“意”?陈传席曾说“意更多是指情意和”,张彦远评论顾恺之用笔时称其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绘画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品,在于它能够用笔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感情,用笔来驱动、宣泄胸中的.画家作画之所以能达到高深的境界,就因其有娴熟的技法,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意存笔先”、“传情达意”.线条是沟通意与笔、融合情与景、统一主客观的桥梁,也就是说“意”在绘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笔墨是传达情意的表现形式,线只有与意象结合才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意识观念与艺术形态呈现出多元化、高科技的数码影像技术及丰富的媒介材料、现代审美观念及其相应表现技法的介入,对绘画的线造型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绘画的探求创新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中国画的线造型作为一种成熟的绘画语言,反映着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它有着高度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而线的造型艺术也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民族性和高度的精神内涵.绘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以保持全球语境下本土艺术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找到能够将时代因素与具有中国特质的绘画语言结合起来的、具有现代感的线语言,拓展中国画线造型新形式,使其具有时代性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要求,从而突出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薛永年、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刘向荣:《线的魅力――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线的审美价值》,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 文明红:《谈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艺术表现力》,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 胡晓婧:《中国画的线与情感表现》,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 孔耘:《从线条看中国绘画艺术美的特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作者简介:乔卫明,男,1961―,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工作单位: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