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写作教学不可忽视的三个问题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80 浏览:119681

一、 重视素材积累的广度和深度

高三阶段,常有学生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

我以为,高三写作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多练笔,在写作与修改的实践中提升写作水平之外,还要坚持进行适量的阅读和积累,以保证大脑必需的“写作营养”,保证写作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因此,我们依然要督促学生一以贯之地读书读报,多积累多思考.多读多思比多写往往更见成效.

课外书报要读,但课本(必修和选修)和读本的价值不可忽视.课文中的思想观点、精警语句、事例、问题的认识角度、写作技法等,具有典型性.各专题导语设计用心,文辞简练而有文采,又能启迪思想,可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抄写.随着学生年岁增长,心智不断成熟,联想到以前学习过的本专题相关内容,体悟编写者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复习往往会给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思维可能趋向深广,思想可能越趋丰富.这一方面,在必修教学阶段,由于“赶进度”,我们常常是关注不够的.复习阶段,我们把它安排进复习计划,利用利益驱动督促学生重读课本和读本,也是对教材价值的再度开发.

然而,学生准备了素材,写作时常常用不上,这又是困扰许多学生的问题.

这是因为学生积累素材带有随机性.遇到认为好的,记下了.每一个人都有偏好,学生积累素材也有偏好,某几个方面积累的多,而考试作文涉及的方面正好没有积累,因此就有了准备了却用不上的懊恼.除了记忆不够,还在于缺乏分类整理的意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苏教版必修教材的专题内容分类整理.梳理一下,我们发现,苏教版必修教材专题内容包含人的内心生活与成长、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艺术等向度,涉及青春、教养(成长)、故乡、自然、生命、战争与和平、历史、文学、祖国、信仰与精神、文明与文化的碰撞交流、理想、人性、科学与人文、生存与困境、尊严、思想等母题.让学生把已经积累的材料分分类,没有涉及的把纲目补充完整.然后从课本、读本、课外阅读的书报选取好的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特别是要选取当下社会生活中鲜活的素材.

除了分类积累、记忆、拓宽广度之外,还要对素材进行深入的思考.想一想一个素材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认识,可以用简明的语言写下自己思考的结果;也可以由一个素材联想到另外的素材,做比较分析,找出异同之处.书常读常新,素材使用亦如此.

素材的积累可以利用学生的集体力量和智慧,避免教师一人包办的做法.我每周安排一组八个学生,每人准备一则新颖、有质量的素材,由课代表严把质量关,做到不重复、不同类,每则材料后附上自己的认识.课代表将8K白纸裁成8张小纸片分发下去,每人将素材和认识压缩在百字以内,用黑色水笔抄写在小纸片上.课代表收集后贴在一张白纸上复印后发给大家,每个人拿到后可以再写思考认识,也便于剪成小卡片分类.每周8则材料,一个月就是32则材料,十个月下来就相当可观了.对于哪些难为“无米之炊”者,无异于雪中送炭.当然,还可以有更多更科学的做法.总之,只要我们愿意去想,办法总会有的.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从写作范围来看,宽窄适度.2008年的“好奇心”,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2011年的“拒绝平庸”,2012年的“忧与爱”,题目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联系社会生活,不偏不狭让众多考生有话可说,然而上手容易下手难.因此,我们在高三学段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积累、分类和思考,就是要让多数学生对着高考题能有话可说,同时还要能说出点像样的话来.

二、 重视作前十分钟思维过程指导

为了一篇高考作文,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好比一场足球决赛,平时狠抓体能技术训练,临门一脚这样关键的环节没被重视.一个小时左右的写作,正式写作前必留十分钟,读题、审题、联想(想象)、立意、定体、拟提纲,这就是“临门一脚”.这一脚的质量关系到全局的成败.平时训练过射门技术分解动作的球员,一旦陷入你冲我突的混战中,处在不同的情境中,常常会技术变形.高考写作的读题、审题、联想(想象)、立意、定体、拟提纲,学生也都分别练过,一旦考试,许多学生就慌了神乱了阵,读题不清、审题偏差、思维混乱.这是缺乏心理适应能力的表现.

在高三最后阶段,教师要重视写前十分钟思维过程指导.设置模拟高考写作的情境,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十分钟内必须拿出像样的写作提纲.

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写前思维过程,总结出一个流程:拿到题目,先把提示语和题目及要求通读一遍.如果看完一个题目有灵感的火花闪现,心头展现一个朦胧而又新颖或动情的画面,或是几句精辟的话语自然冒出,这是十分宝贵的直觉思维,稍纵即逝,抓住它,写下来.再对照题目,检验一下,这个想法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冷静思考后感觉没问题,就可以确定文体,按照文体要求拟写提纲,再修正提纲,开始写作.

很多人是缺乏写作灵感的,这是事实.那么,文章就要去“做”了.

审题.把题目中的关 键 词 找出来琢磨,如“品味时尚”,你要知道什么是时尚,你的文章要写出你对所选择的时尚的品位,即思考、评价、鉴赏.“绿色生活”,你写的一定要是“生活”,可以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情景,“绿色”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漫想.下面展开联想,想到和题目相关、相似、相反的人和事,可以想到前因后果,可以检测设推想;也可以由题目联想到自己经历的人和事,想象与题目有关的一个新的情境.如果一时打不开思路,可以从课本、自然界、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维度去尝试打开思路.想完之后,把思路理一下,拟几个主旨,想一下哪个主旨有材料可写,能写得深入,确定后用简短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加以修改完善.


定体.在斟酌确定主旨的同时,文体也随之而定.题目引发了较为深入的理性思考,并有材料可写,写议论类文体;引发了真切的情感体验,或可以通过加工想象再造情境的,可以写成记叙类文体.

拟提纲.再紧扣主旨编写提纲,就是预想写作的思路. 修改提纲.提纲写完后一定要回读题目,对照题目想想是否切题.如果有问题,还来得及修改.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写作过程中发现偏题就晚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呈现这一思维流程,以相互启发;同时指导学生反思这一流程,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及早解决,有针对性地解决.除了课堂训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预设各种困难情境,如紧张看不清题目、打不开思路、想不到可用材料等,想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并反复训练,做到真正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应对.

这样的训练平时要反复进行,临近高考时更要加大力度.

当然,这是针对命题式作文的训练模式,其他类型的也可参照进行.

三、 鼓励个性化的写作

一些高三教师沉迷于“记叙文写作模式”“议论文写作模式”“开头××招”“结尾××式”,大讲特讲.结果学生深受套路化写作之毒害,以为文章只能这样写,思维僵化.在高考阅卷中,我们至今依然发现不少这样的作文:排比句开头,中间三段各用三个结构整齐而似乎没什么关联的句子开头,而后每段各举一个事例,最后用排比句结尾.

对此我们感到震惊.仔细想来,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教师可能还在拿着“老黄历”说事.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得不让人有点“白头在,却坐说玄宗”的凄凉了.二是学生还在用着初中学的那点东西“抱残守缺”.初中写作适当教一些基本的写作路数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情感较之初中有了发展,思想追求独立,思维趋向深刻,情感更加丰富,写作教学应当更加重视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高中阶段我们作为了吗?我们有多大的作为?三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高考优秀作文选或辅导书的祸害.高考作文选,偶一读之,并非不可,但不能奉为圭臬.大量的教辅书正让我们教师变得越来越懒惰,学生则越来越钝化.我们教学生学写作,应当倡导他们读什么书呢?苏教版必修一教材所选霍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定要好好教,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而教养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其实“文无定法”.各地高考作文阅卷特别是江苏,近年来也一直倡导写真情实感,鼓励个性化写作,严厉封杀套路化作文.因此,优秀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放开来写,一般的学生尤其要鼓励、指导他们在掌握考试作文规则的前提下冲出束缚.只要审题正确立意明确,教师不要用所谓的写作程式、范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

1. 教师要出点能激发思想、深化思维的题目.

高三教师通常习惯于选用各地高考题和模拟考试题进行写作训练,认为这样的题目才有训练的针对性,有仿真的效果.这也不无道理.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高三写作最要训练什么.高三写作训练题有时不在题目的“仿真度”,而在训练学生思想与思维的深广度、敏捷度.

各地高考和模拟题有当时的命题背景,时过境迁,并且已有大量的范文,是否还能激发现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思想呢?教师如能根据当下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提炼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编写成题让学生训练,效果一定不差.高三写作训练,我曾给学生提供了一则消息:

2011年5月4日,广州16中的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一号线东山口站和烈士陵园站举牌,呼吁众人“反对地铁一号线‘统一化’改造”,收集市民签名.有网友将他举横幅收集签名的照片发上微博,短短几天,就被转发超过万次,引起一片讨论的热潮,有网友赞其“勇气可嘉”.同时,公众对一号线改造的质疑也纷至沓来.“举牌哥”反对花9000多万元进行地铁“统一化”改造的行动,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地铁公司三度作出回应,并改变了初衷.

要求学生讨论、写作.学生对这则消息很感兴趣,多有个性化的思考.有的学生联想到类似的事件,有的想到公民意识、独立思考等深刻的话题,有的想到了反面:当代青少年的普遍平庸.思维活跃了,还引发了深入的思考.这个作文题与当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有一些契合.

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型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材料题,有的是读图题,有的是命题作文.几年来江苏作文基本以提示语加命题为主,江苏地区的高三写作训练题是否只能是提示语加命题的形式呢?不同类型的命题虽然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不影响写作的本质:呈现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其实,高三写作更重要的在于引爆个性思维、引发个性思想,题目只是一个“引爆装置”而已.高三写作训练题大可不必拘泥于某种题型.

2. 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认识、体验、感悟.

有教师要求学生从高一开始读一本人物传记,全面深入的掌握一个人物.青少年时代读点传记固然是一件好事,这个学生喜欢、崇敬的人能成为人生的领路人、激励者.然而,教师的目的并不在此,而在于瞄准高考写作.他指导学生说,这个人是供写作用的“百变金刚”,你写什么作文都能用上,“怀想”这个人的“天空”,对这个人有“好奇心”,“品味”这人是“时尚”,这个人“拒绝平庸”,这个人有“忧与爱”.如此高招,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实为误入歧途.且不说它的功利性,用限制思维与思想的方法来教写作本身就是对写作教学的亵渎.很难想象高中三年用一个人来写作的学生有什么思维的发展和思想的提升.

理想的状态是,一个高中生能从高一阶段开始尽可能的广泛阅读,且读且思,积淀素养,丰富情感,锻炼思维,拥有智慧的头脑、善感的心灵、发现的眼光.到了更为成熟的高三阶段,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大概就不会重复老掉牙的结论,不会挖空心思阐释哲学课本上的观点,不会不检测思索地用“我们”而不是用“我”作为表达主体.

王栋生老师倡导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就是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认识、体验、感悟,到高三阶段虽然也要讲点考试作文的规矩,但有理由相信经过这样锻炼的学生写作不会俗气.曹勇军老师在高三阶段还坚持开设“时事讲坛”,鼓励学生写作时评,上台演讲,发表真知灼见.他们的倡导和实践为高三写作教学开出了一方新天地,值得高三教师学习与借鉴.

〖HTK〗3. 符合个性、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方式.

有相当一段时间,高三学生写作流行“四幕剧”“寓言体”“赤兔体”“诊断书”.这些体式的作文都是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的体裁,上了写作辅导书,一经渲染,被教师总结为用形式创新获得高分的经验,不明就里的高中生立刻奉为经典,凡写作必“四幕剧”“诊断书”.2011年江苏省的《拒绝平庸》有一篇从小吃店名称“风沙渡”写起的满分议论文,在报刊上很是红火.文章确实不错.一个高三学生以为这就是高分作文的“范式”“模型”了,于是每篇文章都离不开“风沙渡”式的结构方式,每次作文考试都竭力模仿,结果还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学生十分苦恼.向老师请教究竟什么是最好的作文表达形式.这是一个可笑又可叹的问题.

其实,符合个性、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面对一个写作训练题目或考试题,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要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然后用自己擅长的或自然而然的形式去写.这样的写作才会使自己的故事讲得贴切,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有条有理,才会显现个性.写作的结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应当有自己想问题的思路和情感表达的风格,顺着思路和情感的脉络去写,就是个性化的表达,就可能是独特的表达.教师千万不可限制学生的独特表达,当然这种“独特”不是毫无章法的胡言乱语,也要符合基本规范.这是高三写作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