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如何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55 浏览:22875

摘 要 :截至目前,国内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已建立起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其具体实施成效却并不理想,这说明所构建的体系本身并不健全,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构成进行了简要介绍,而后从事业单位这一角度,对其现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相应的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和完善策略,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关 键 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

所谓内部控制,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从理论上说,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贯穿于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即是在这种管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由内部管理人员逐步总结并完善而形成的自行调整和自我监督的体系,其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组织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组织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信息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组织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组织内部、组织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

(四)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组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五)控制监督

控制监督是组织对内控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其有效性,及时发现缺陷并加以有效改进.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现状

(一)内控环境依然较薄弱

从目前来看,各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普遍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其本质原因在于其内控意识的薄弱,薄弱的意识无法为其提供良好内控环境的支持.例如,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彻底沦为了收支管理,财务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的角色,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再如,各事业单位普遍缺乏严格的资金授权与批准制度,没有明确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费用支出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基本实行的还是传统的领导审批制,各层内部监控环节如同虚设,“一支笔”便可达到实报实销、畅行无阻的效果.

(二)预算制度改革存缺陷

从理论上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心即为预算管理,但目前由于受到“负债经营”理念的蛊惑,许多事业单位已逐步陷入过于强调发展而不顾财政预算的怪圈,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理念,因此形成了较多的隐性赤字预算.与此同时,在保稳定、促发展的前提下,为有效弥补资金缺口,挤占专项经费,事业单位弥补财政缺失、确保预算收支平衡便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虽然通过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实行财政预算,可有效解决预算经费间相互挤占的矛盾,但其具体实施成效仍需通过检验.

(三)财务核算工作不规范

长期以来,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及流程存在着某些不规范、不合理的状况,并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不够严格和规范,无签字、无盖章、无摘 要 的原始凭证依然可通过审核,照样实报实销,若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单位自身带来极大的财务舞弊风险.再如,会计凭证的签发多为事后批准,缺乏事前控制;货币资金的支付缺乏必要的授权付款凭据,审批不够严格;会计账簿多重视分类账而忽视备查账,重视账目金额统计而忽视了事由记载;会计报告多注重于报表的编制,而忽视了财务状况分析和附注的编制等等.

(四)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虽然不高,但从理论上说其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不应具有较大的主动性.但从目前来看,某些事业单位为了解决其自身存在的资金不足难题,往往会通过随意处置固定资产、恶意偷逃税等方式来实现其不法目的,而这本身就需要其会计人员通过违规会计事项来进行有目的的会计处理或核算,以及向主管部门或社会机构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来实现.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误导了相关报表使用者,而且一旦为外界所知极易将本单位推至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损害其社会形象.

三、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改进与完善策略

(一)继续优化其内控环境

从理论上说,任何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都需置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下,内控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与执行,以及相关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为此,各事业单位需从实际出发,设立并保持其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谨性,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单位内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从而达到因事设人、因人而宜、视能授权、权责对等的目的.另外,事业单位还应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式,重视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其财务预算控制

首先,事业单位应逐步摒弃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转为零基预算编制,并且需细化至各预算编制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依据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其次,需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对于已审定的预算必须严格执行,改变以前的预算管理形式化、资金分散、预算执行不力的状况.最后,建立预算跟踪、分析、评价制度;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除了需负责预算编制外,还需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预算执行结果实施评价,并据其评价结果进行相应奖惩,以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

(三)逐步优化其内控体系

从事业单位现有的内控体系看,其应建立起由以下三个独立层次组成的内控体系:第一,最高层次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会计信息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并负责向作为“董事会”的决策层报告.第二,中间层次的事后监督;事后监督这一职责应由得力财务人员担当,其主要负责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检查.第三,基础层次的内部牵制制度;该制度应充分融入至业务流程中,各项业务均需经过复核,关键业务需实行双签制.

(四)全面提升其信息质量

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事业单位应尽快改革和完善其信息反馈机制,增加信息系统的透明度,全面提升其会计信息质量.为此,事业单位首先需改革原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充分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公开性为导向,满足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委托人、债权人等)的各种信息需求.其次,事业单位需统一基建经费核算与事业经费核算,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实现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一体化管理.最后,事业单位应借鉴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增加资产信息反映的客观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