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大名师教学艺术风格综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255 浏览:106387

摘 要:四大名师教学艺术风格注重从教学系统的整体上去考虑,抓住以教学内容为相似度检测的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内在联系,建立优化和谐的教学系统.但他们又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于漪的组合优化教学、钱梦龙的协调优化教学、魏书生的管理优化教学、宁鸿彬的设计优化教学.

关 键 词 :四大名师 教学艺术 风格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16-05

作者简介:许书明(1957―),四川成都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研究.

所谓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趋于稳定的标志.它指的是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风格,因为只有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风格,是一切教学艺术家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名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名师在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名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教学过程是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活动过程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过程两方面有机地耦联起来的,以教学内容为相似度检测的,有目的、有计划地依一定时序特征动态发展的一个多维社会组织系统.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效,不仅取决于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协调同步的耦联关系.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四大名师的教学艺术,注重从教学系统的整体上去考虑,抓住以教学内容为相似度检测的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内在联系,建立优化和谐的教学系统.但他们创立的优化和谐的教学系统又各有其艺术特点.

一、于漪优化组合教学艺术风格

于漪的优化组合教学,是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1].她说:“教课又如画画,有笔有墨,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浑然一体.上课也如此,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于漪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如:问答、讨论、朗读、听写、讲析、反馈等,并将这些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1.轻点.为了让学生读书能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把眼光停留在那些牵动全局却容易忽略的语句上,于漪采用轻点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快意.如学《二六七号牢房》时,学生注意力往往被四个“七步”的句子吸引,而对整个牢狱环境一针见血的揭露的语言却被忽视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要学生用浏览的速度很快地找出揭露牢狱实质的语句.学生仔细阅读,表面上平静,但思维异常积极,当一个学生提出秘密监狱是“违反天理人情的残酷环境”时,全场顿时活跃起来.这是用提问轻轻一点,点破契机.

2.重敲.课文中有些句段无生字难词,似乎一读便明.其实,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所限,认识往往浮在表面.于漪认为,对这类要点须在细细锤打上下功夫.文章写不出细处,感人不深,因为只见骨架,不见血肉;课教不到细处,往往流于粗疏笼统,学生收益不多.如《二六七号牢房》中“挂在门口的号牌上的名字,从两个换成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囚犯来了又去了.只有从来就一直住在二六七号牢房的我们两个――‘老爸爸’和我,仍然没有分离.”可是怎样来描述呢?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什么这段话中相同的数量词反复出现?为什么用三个偏正词组排列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句子?只有带领学生咀嚼推敲,才能使语句背后包含的潜台词神意尽出.数量词的反复出现既揭示时间的流逝,更饱含复杂深沉的感情,有对离去的战友的怀念,有对牺牲者的哀悼,更充满了对德国法西斯残害革命者的愤怒与憎恨.三个偏正短语的组合更是表达了千言万语诉说不尽的思想感情:在短暂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共同的命运,地狱的风风雨雨,生死的朝朝暮暮,凝结了无限深厚的战斗友情.这种含蓄深邃的情意不重敲就亮不出照人的光彩,节奏上就隆不起波峰.

3.连线成体.于漪认为,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也要处理好非重点的内容,如不注意穿针引线,课就会脱钩脱节,零碎散落,不成形体.教师要善于概括,拉针走线,连线成体.如上所述,重锤敲打了“两个人,一间牢房,一年的生活”的句子,两人战友情深已为学生理解,文中的大段叙事就无需费力,只要叫学生找准“老爸爸”生活上关心照料、精神鼓励支持“我”的一系列动词,用线一拉,一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平处理能使前者更为显露,耐人寻味.即使对难点的处理也可采用如此方法.

4.密集训练.于漪认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时,不仅要在粗细上巧安排,而且要在快慢上下功夫,当慢则慢,当快则快.该细细咀嚼处,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该快处不快,拖沓嗦,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快的节奏,可在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方面收到成效,而思维敏捷在当前信息如潮涌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训练呢?她的作法,一是面面开花,抓住某一词句、某一问题密集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如教《春》时,课起始一口气问几十个同学,要求他们迅速回答一想到春,脑子里就跳出什么有关词语,诸如“春花烂熳”“万象更新”等.个别同学如不能立即回答,可提一字架桥.二是连续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比如《金色的八十年代》一文第二个场景中有几个人物在活动?为什么说有教师在活动你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把暗写的补出来.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如一个个小石子丢下去,让学生脑中皱起涟漪,泛起浪花,掀起波澜.还可用储存问题的方法布点.在学生阅读某一段落、某一文章之前,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储存于脑中,然后梳理分类,逐一回答,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层次、有节奏地解决疑难.

二、钱梦龙优化协调教学艺术风格

钱梦龙注重语文教学系统中多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使教学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形成了他优化协调的教学艺术风格.在他的以人为本的化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使学生在教师主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我的才能.

1.“主讲”“主问”“主导”

钱梦龙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分为“主讲”“主问”“主导”.在他看来,前两者都是“牵牛”和“填鸭”.不过,他没有完全否定“满堂问”和“满堂灌”的作用.他认为,“主导”可以把学生导向一个主动求知的情景中,教师的作用是“指点”,使其“开窍”.钱梦龙“指点”的方法主要靠“问”.“曲问”是钱梦龙相对于“直问”而创建的一个设问术语.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问题深入浅出,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3] (P.124)由于强调“主导”,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改变.导的核心是因势利导,“因势”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导”就是把学生导入一个生动活泼的有利于他们认知和发展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自奋其力,自主去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能得到体现了,“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不再依赖老师,最终在学习上自主,在性格上、意志上自立.

2.设标、定线、达成

“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优化协调”的效果.为此,钱梦龙提出了三点:设标、定线、达成.设标,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非智力目标.定线,就是找到一条最少迂回、最经济的捷径.我们知道钱梦龙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他在自学中的心得就体现在他的定线中.教学结构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教学内容越加越多,反而淹没了教学的主攻目标,训练显得单薄而又不扎实.钱梦龙善于在课堂中找到一个执“一”御“万”的问题,善于做“减法”,使他的教学环节简明,路线清晰.达成,就是教学目标的归宿.如何让学生自己过河呢?那就要给学生过河的舟,这“舟”就是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所以学法是钱梦龙分外看重的,他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教法”也得到了新的演绎,“讨论法”“曲问法”成了课堂的“常规武器”.

3.交谈、点拨、引趣

“钱梦龙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让学生自觉体会到自己主体的存在,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进入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3] (P.120 )钱梦龙的化教学中,特别重视师与生、生与生关系的和谐融洽.为了实现这种和谐融洽,他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谈话,常见的有:导入性谈话、激励性谈话、引导性谈话.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导入性谈话能够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激励性谈话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对学习充满信心.引导性谈话是为了使学生在课上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之中,提高学习效率.钱梦龙的“点拨”与蔡澄清不同,蔡澄清的“点拨”是点要害,拨疑难;而钱梦龙的“点拨”是引导、启迪、激趣,意在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它是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策略.常用的“点拨”有:发现式“点拨”、猜想式“点拨”、导游式“点拨”.有人评价钱梦龙的教学:“他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课设法,术多也.”[4]这个评价很中肯,他每教一文,都潜心研究,精于设计,巧于构思,灵活施教,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使平淡无奇的课文时时闪现出新意与巧思.”[3] (P.128 )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在导读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充满,又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致与乐趣.

三、魏书生优化管理教学艺术风格

魏书生把教学管理作为整个教学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其为实现教学科学化的保证,形成了优化管理的教学艺术风格.他认为,学生要提高管理自己的能力,办法之一就是要建立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语文教学管理也要建立这样三个系统,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使语文教学管理朝着自动化的目标发展.

(一)建立教学计划系统

魏书生认为:“要实现语文教学管理自动化,就应该强调以法治语文教学,就要减少随意性,减少人治的成分.”[5] (P.224 )要法治就应该先立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计划系统,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从时间到空间,从小事到大事,从事到人,各个系统都尽可能统筹兼顾的班规班法、计划制度.在制订计划时,努力将事、时、人三者落到实处,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5] (P.224 ).和语文教学有关的实事共有34件,这34件实事可分成六类,并制订了具体计划,规定了做事的人、做事的时间和做事的方法.

(二)建立教学检查系统

魏书生认为:“制订和建立一系列的计划、规矩、制度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说了算,订了干,坚定不移地执行.”[5] (P.251 )要将计划落到实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具体建立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教师抽查五道关口,并规定了各道关口具体的检查办法和补救措施.

对语文教学的监督检查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应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之中.检查,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考核,也是对教学计划的检验考查.检查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检查系统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指导性、有效性的特点,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有力保证.

(三)建立教学反馈系统

只有计划系统和检查系统,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管理系统.因为任何计划、制度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一旦时空条件发生了变化,仍按老规矩办事,就免不了要犯错误.为适应变化的时间条件,必须建立反馈系统.狠抓教学信息的反馈,把信息反馈视为控制和管理的依据,是实施目标、完成目标的重要保证.

有了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班集体反馈、家长反馈这四种反馈方式,就使学习计划、制度符合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实际,也保证了在时空条件发生变化时,计划制度能从新的实际出发,得到及时的修改、补充或者废除.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教学反馈是教学信息流通双方的特定联系形式,是教学系统有效发展的关键环节.魏书生的教学反馈系统具有性、广泛性、适用性的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反馈的检测作用、调整控制作用和策略作用.

魏书生以和科学为理论指导,将管理学、控制论成功地运用于语文教学,创立了以管理为特色的教学体系,使语文教学走上了法制轨道,初步实现了语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宁鸿彬优化设计教学艺术风格

宁鸿彬认为:“缺乏总体设计的教学,必然是粗糙的、简单的,而不是精致的、巧妙的,其结果必然是时间用得多,精力用得多,而收效与投入不成正比.”[6]所以,他提出“必须搞好教学的总体设计”.进行教学设计的总原则是注重实效:“怎样进行教学实际效果好,就怎样去做,切不可在教学形式上一味追求.如果不顾教学效果生硬地搬用某种教学形式,则只能表面上形式多样,而实际收效甚微.必须明确,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怎么写作的.离开了教学目的去追求形式或方法,不仅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浪费教学时间.”[6]为了切实有效地搞好教学设计,宁鸿彬提出“确立科学的设计思想”“掌握多种多样的设计思路”的主张,形成了他优化设计的教学艺术风格.


(一)设计思想科学化

宁鸿彬认为:“搞好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必须在科学的指导思想的统帅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会是高水平的;反之,指导思想不明确,或指导思想不科学,陈腐落后,其教学设计必然不理想,甚至出现谬误.”[6]由此,他提出如下的设计思想:

1.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宁鸿彬认为:“教师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而教师把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知识将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揭示规律,比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在进行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巧妙自然地向学生传授读写听说的有关方法.”[6]

2.主线鲜明,整体性强.宁鸿彬说:“讲课和写文章一样,也要讲求前后的衔接,步骤的流畅,条理的清晰,彼此的照应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握住讲课的主要线索,用它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连起来,使一节课形成一个整体.”[6]这样,保证了学生思维的顺畅和课堂教学的流畅,教学效率必会提高.

3.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宁鸿彬说:“学生的疑难,要么是感到课文内容复杂纷繁,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要么是感到课文中某些地方深奥难懂,搞不明白.因此,如何使学生提纲挚领,把握要点,实现化繁为简,或是简明而通俗地解说课文,做到变难为易,这便是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6]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设计思路多样化

宁鸿彬曾反复强调这样一个问题:“设计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案,必须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会是切实可行的.进行教学设计,切忌模式化.如果不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模式,这种简单生硬的做法,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失去针对性,陷入盲目性,影响教学质量,换句话说,那就是需要怎样进行教学,就怎样进行教学.”[6]依据这种思想,宁鸿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抓联系”“抓因果”“抓演变”“抓线索”“抓头绪”“抓评价”“抓特色”“抓警句”等都是他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按照这些设计思路来推进教学,既省时,又省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宁鸿彬的板书设计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会使课堂教学大为逊色.宁鸿彬说:“课堂上的板书应该是精练的,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切忌烦琐,如果教师板书的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使用的语言是极为精练的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在黑板上排列组合的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本质联系,那么,这种用语甚少而容量大的板书,就会做到鲜明醒目,重点突出,以简释繁,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巩固记忆.可见,板书力戒烦琐,力求精练,至关重要.”[6]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宁鸿彬的板书设计也是怎么写作于他的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的.

宁鸿彬的《故乡》一课的板书设计可谓颇具匠心,堪称经典.他首先引导学生领会“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那就是,故乡的自然景物变了,社会风貌变了,闰土等人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了.一句话,故乡变了,变得萧条了,衰败了,更加贫穷了.讲读至此,宁鸿彬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一个“变”字.此后,他又引导学生领会本文写故乡的“变”是为了什么,那就是,故乡再不能这样贫穷下去了,而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即故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改变.此时,宁鸿彬又在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变”字周围,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至此,这篇小说的板书全部完成.

宁鸿彬将这种板书设计称为“点睛式”,其特点在于高度浓缩,一语道破,鲜明醒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宁鸿彬在教学设计时,巧妙构思,灵活多变,学生、老师都轻松,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综上所述,四大名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共同特点是:追求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实现教学系统最大功能的完全发挥.既重视教师这一要素,使其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又重视学生这一要素,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以最佳的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点,以科学、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来运转,以师生双边能动认识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支点,并在和谐、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充分释放的环境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