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825 浏览:71409

摘 要:开展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正确把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特点出发,结合本人的切身体会,探讨了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关 键 词 :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政教育,实践,方法

1.引言

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同辈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正是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无疑会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学校教育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学校对个体大学生的影响总是以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环境为相似度检测的,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在达到学校期望方面的成功程度,与这个大学生在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地位有重要和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2.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同辈群体是最独特的细分群体,他们经常集中在一起活动、学习、交流、传播信息,他们遵守着共同的学校纪律和大学生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融合、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互为启迪,而且有着共同的成长目标.因此,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将有助于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2.1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心理特点.

一是群体成员意识混乱.当今世界正已它不寻常的速度变化着,大学生同辈群体也有意或无意的接纳着,或被塑造着.正如我们所知,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可以塑造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心理,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接受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我们可以看到世世代代的中华人身上传承下来的那种持续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所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改变一个群体心理的重要因素.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有着与父辈们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意识观念,甚至有时带着叛逆的色彩,恰是为他们正在文化冲撞中徘徊的结果.总之,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成员意识的混乱在这纵横交错间滋长.

二是功利性行为取向.历史上, 中外对功利的解释众多,用在我们今天的大学生群体的身上,是一种对其行为方式的评价,也是体现他们追求目的和结果的行为倾向.而实际上对功利的评价不应该笼统而谈,因为放远了看,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方式,才有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但值得一说的是,在今天很多的青年大学生那里,我们已很难找到父辈时代的感觉.而且这样的年代,雷锋似乎已经走远了.的确,这一代的大学生群体, 或许从出生开始, 就直面着一个横生的世界, 利益的产生复杂多样, 这让很多人自然地懂得了选择, 自然地体验着本性的趋利弊害.

三是群体心理间的对抗性加剧.有对抗,实际意味着群体存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样的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敏感的看待这个群体.今天在高校这样看似相对简单的小社会,已经开始越来越提起我们的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入学的扩招,给众多的学生带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庞大了这个群体.2005 年,就有统计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了70%.这样一来,在我们的校园里,就集合着不同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在同属于大学生群体的同时,也能各自找到不同的归属与情感依托.多样的群体一面给校园添加了活力,另一面则是群体间的磨合.而这种磨合的结果,可能是以协调平稳的,也可能是充满矛盾,不平衡的状态呈现.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就能引发很多问题的滋长.

2.2、大学生同辈群体的行为特点.

一是自主性与他律性方面.从自主性与他律性整体上看,大学生同辈群体大多能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的行为在其价值观主导下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行为的自主性也存在着消极盲目的倾向.与自主性特点相对立,大学生同辈群体行为又常表现出自制性差、自律性低的特点.这种特点常常表现为他们对社会化集体生活中行为规范的不适应、违背甚至是破坏.

二是目的性与随意性方面.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比较一致地集中到“成才”上来.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主要行为都是围绕实现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的.同时,在大学生群体明确的目的性行动中,还伴随着许多随意性行为,包括漫无目的的盲动、摇摆不定的变动和一反常态的逆动,如迟到、旷课、酗酒、吸烟、上网聊天、网恋等,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同辈群体目的性行为的不稳定、不成熟.

三是有序性与多变性方面.大学生同辈群体行为与其相对稳定的生活形式、生活节律相适应,带有明确的有序性特点.大学生同辈群体行为常常会按照固定化模式出现和延续,变得单一、简捷.行为的有序性还表现为规范性,它要求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客观行为必须服从于社会制度、法规校纪.大学生同辈群体行为又是多变、易变的.求变意识促使他们在行为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但是这种多变性也常常把他们的行为引向反面,从而既可表现为对集体生活中固定的规律、条例和约束的厌恶、抵制和违抗,也可表现为自己行为中的随意起伏.

四是沉稳性与突发性方面.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较强的责任意识.他们能较为慎重、稳定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对行为能产生的效果和所达到的目标有一定的预见能力.这种沉稳性还包括了大学生同辈群体行为的持续稳定性.同时大学生行为又存在着浓重的突发、偶发的情绪色彩,许多行为往往和他们的一贯行为表现没有必然联系,常常是不知不觉发生.

综合所述,大学生同辈群体的行为特点常常是在对立统一当中得以体现的.在他们的行为中,既能看到这样一种特点,又能发现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特点.

3.加强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1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群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同辈群体的道德素养.

同辈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功效主要是通过群体的影响.他通过引导大学生做一个合群的人、和谐的人,引导大学生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扮演社会角色等来起作用.而同辈群体形成以后就会有封闭倾向,活动范围常常限于成员内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封闭的教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同辈群体横向交流.越是封闭的群体越可能生成狭隘和偏激的文化,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受到内外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最易产生不良亚文化,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交往活动中,使得大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例如,在比赛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热爱集体、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等意识,在参观、纪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做一个忠诚爱国者的思想,在劳动中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创新精神等,使主流文化、主导价值观渗透于大学生群体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同辈群体提供舞台,扩大其影响力,以积极性的大学生同辈群体去影响消极性的大学生同辈群体,以健康有组织的大学生同辈群体社会活动去影响承载不良亚文化的大学生同辈群体.

3.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为大学生同辈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同辈群体的文化能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因此必须利用学校主要阵地对大学生同辈群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在遵循思想道德建设普遍规律的同时,要适应大学生同辈群体成员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入了解大学生同辈群体成员的所思、所想、所需,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大学生,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使学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使得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接受主导价值观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培养大学生同辈群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和践行能力.

3.3 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大学生同辈群体交往氛围.

大学生渴望与同龄人交往,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大学生获得这种需求的归宿,是大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源泉.在同一交往圈的大学生,感情投入大,互动性频繁,彼此间的思想和情绪影响显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同辈群体创造和谐的交往氛围,满足大学生交往、情感发展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中提出“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教师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交往氛围.他主张用“促进者”一词代替“教育者”,认为“促进者”要具备三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要素,即“真实”、“接受”和“移情理解”,可以看出,罗杰斯强调的是教育者要像朋友一样尊重和理解学生,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关注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其平等、宽容、尊重等意识,提高其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

3.4 运用多种措施,有效规范大学生同辈群体行为.

①加强利益表达机制建设.在保证大学生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畅通外,设立其他的利益表达途径,让大学生同辈群体有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一些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决定应及时征求学生意见,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回应.此外,高校应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察觉学生中的不良情绪,给予安抚和承诺,有效控制大学生同辈群体突发行为的发生.②利用校内媒体,引导舆论导向,增加情绪宣泄途径.有效利用校园网BBS论坛、校报等舆论载体,为大学生同辈群体提供适度表达言论的空间,并正确加以引导和监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定期邀请学校有关部门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代表开展交流,倾听学生意见,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互动平台.③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当今部分大学生一方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对社会又缺乏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加之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对处于不稳定阶段,情绪波动很大,面对大学生群体行为中的暗示、从众等心理特征倾向,很容易采取群体性的过激行为.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对别人的议论和做法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做出理性判断,敢于坚持原则.

3.5 改善管理,合理介入,引导改进大学生班级和宿舍的构成方式.

对于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性别、成绩、籍贯、个人志愿、能力特长等多种因素进行平衡互补,构成性别比例、成绩分布、志愿与志趣都比较合理的大学生同辈群体,这样就可以为大学生同辈群体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大学生同辈群体,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对于中间型大学生同辈群体,要扬清去浊,促使其不断向积极型群体转化,其中对以情感为纽带的群体,要引导其内部的感性因素向理性因素不断上升,在消极性群体转化之前加强防范,做到未雨绸缪.而对于那些传递反主流文化的破坏型大学生同辈群体,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改造,削弱其群体力量,促使其成员实现正向转化.重视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影响,通过建设性介入,促进大学生同辈群体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规律、类型、性质与特点等应有基本的了解,与学生建立平等的、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成员构成与活动内容及性质.


3.6 加强典型人物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同辈群体健康发展.

大学生同辈群体中一般都有典型、核心人物和骨干成员,他们往往是同辈群体中能力最强、威信最高、具有统摄力的人物.他们在同辈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在群体内的人格魅力影响而形成的.要想使大学生同辈群体积极健康的发展,必须充分做好同辈群体典型人物的工作,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给予他们发挥自我的舞台.一方面给他们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有消极倾向大学生同辈群体作思想工作时,要牢牢抓住典型人物,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和教育,不要武断地采取严厉惩罚的措施,这样会引起大学生同辈群体成员的反抗.相反,核心人物自我转化所起的参照和教育作用,会带动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摒弃不良习气,实现消极性群体向积极性群体转变.同时,还可以针对大学生崇拜偶像的群体特征,可以发挥偶像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健康成长.通过挖掘偶像的榜样作用,让偶像的力量激励大学生同辈群体健康的成长、进步,防止有些大学生群体成员因追星失去理智,变得偏执、疯狂,进而对其和群体成员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4.结语

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审慎而又积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同辈群体,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