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四步法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99 浏览:17791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217-01

摘 要 :尝试运用“课堂教学四环节”进行创新教学,四个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讲究回问与注重应用;探讨教学环节的优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讲究回问;注重应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基础”,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强调数学情境的创设,达到学生产生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过程、逻辑训练、智力开发,注重数学问题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要学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理论上为中小学数学教师指明了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模式,但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不仅着重考虑创设数学情境,提出问题,还应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的多样性,并灵活运用,方可确保其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因为它从另一方面解决了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至始至终参与课堂、参与思维.

一、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中有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通常来源于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疑问和悬念的情境.本环节力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给思维以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趣味性、新奇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多样性、新奇性、不可预测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处于大脑兴奋、思维活跃的状态中.要善于创造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障碍性.障碍性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产生不平衡;3.差异性.应适合各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去探究,作出由浅入深的回答.4.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应简单的直接给出,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出.

创设教学情境要考虑为“问题”怎么写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取知识――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分解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要使学生面前出现疑问就要考虑创设情境的引疑性.有的“情境”一出现,学生的疑问就会跟之而来,就如“青蛙和小兔进行跳远比赛”,学生就会想到:“谁赢?”.而有的“情境”出现不当,学生会感到摸头不知脑,甚至产生了很多与需要掌握的知识毫不相干的问题,考虑全面的“情境”,它还具有“连续剧”似的引疑效果,它能把第二、三节课甚至整个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疑问给引出来.其创设数学情境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上来,能否吸引学生就得充分考虑情境的适用情况.


二、提出问题

1.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学习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因而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进行实验成功的必经之路.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氛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进行初步实验时,学生往往还未适应模式,大多数学生甚至全班都不会提问质疑,这时老师不能总是代替,而应加以引导、加以鼓励,养成习惯.同时,要在平时的交往活动中训练学生质疑提问能力.

每当和学生在一起,遇到某一件事、某一种现象、某一个情境,都要抓住机会提问学生:“你看到这一情境,你有什么问题?或你想知道什么?”

2.要想使学生大胆质疑,还需要在学生中有宽松、的环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破除“师道尊严”的思想束缚,确定学生主体的观念,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要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共同提高,不断进步.

3.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后,更主要的还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疑问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重复体验古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就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的记忆深刻,更主要的是训练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对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解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一名学生提出:“我把长方形面积公式写成宽×长行吗?”我是这样回答这位同学:“对于XX同学想知道这个问题,谁能帮他回答?”

4.课堂教学的终结不是仅仅让学生获得本节知识,而是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授完课,在巩固应用阶段,教师仍要注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下节课作铺垫,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讲究回问

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均可采用:集体回答(齐答),抢答(举手回答),必答(点名回答),笔答(亮答题板回答),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等等.

老师们经常议论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都蛮懂的啊,怎么做作来又都不会呢?”殊不知这是教师由于采用学生回答问题方式不当,造成学生偷懒,不参与思维所造成.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方式的灵活取用,笔者有如下粗浅的看法.

答题板式笔答不可缺少,灵活穿插其它方式.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有口头齐答和齐亮答题板式笔答、口头齐答尽管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能够烘托课堂气氛,但它容易产生滥竽充数、造成学生不加思考跟着别人张嘴的现象,其方式采用过多,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加思考,甚至干脆不答.因为它失去了监督,还失去了学生想表现自己的潜在激励,而且这种回答方式还不宜于回答答案多种的问题,容易抹杀有与众不同的正确思维正确结果的产生,而单独回答问题的方式,虽然使学生能够满足表现自己的愿望,但面向较为单一,老师不可能一个问题,一个个地全部问完全班学生,容易造成老师对全班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不够了解,无法达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而且这种方式采用过多,就会经常有大部分学生不能回答问题,也容易产生很多学生对问题不加思考的现象,甚至造成学生感觉老师有偏心的思想.

四、注重应用

注重应用,形成能力,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这一教学环节的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新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环节”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采用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方式是根据课堂的实际和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运用的,以上观点不够成熟,愿与同行的共同探讨.望能以此来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情境问题”教学法理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