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管理的内在机制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46 浏览:20799

内容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出发,依据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组织运行、内在动力以及核心价值取向等视角,深入探析实现当代社会管理创新的良性机制与合理路径.

关 键 词 :社会管理 内在机制 再组织化 社会多元 社会治理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含着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诸多要素,这些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以一定的运作方式通过相互协调共同构成社会管理创新的合理机制.本文试从社会运行的内在要素出发,依据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实现有效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当代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运行机制:从单位化体制到社会的“再组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对旧社会进行着脱胎换骨地改造,党和政府通过组织化网络实现对社会的治理和改造.最终形成了一个以苏联模式为借鉴的高度集中的单位制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国家-单位-个人”治理模式为基础的纵向管理体制.单位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载着国家社会控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功能,又具有社会保障及社会怎么写作等多重角色和功能.社会成员依据执政党组织网络被高度凝聚和整合起来,在高度组织化的基础上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和一致性,单位组织几乎囊括了个人工作与生活的全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组织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单位化社会体制逐渐瓦解,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开始不断走低,“非组织化”以及“去组织化”问题愈益突出.特别是“政企分开”、“社企分开”的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单位化体制日趋丧失了其组织社会以及提供社会控制和社会怎么写作的功能,不再是一个无所不包、全能型的组织形态,加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部分企业的退出,社会呈现出大量分工明确、具有各种专业职能的组织形式,社会正发生着明显的分化与重组,单位制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已逐步走向终结.这样,传统“单位人”已经逐步转变为缺乏社会组织支持和关怀的“原子化的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游离于社会组织、社会福利体系以外,同时传统共同体对个人行为约束的弱化,社会组织逐渐失去了对个人的控制能力.因此,我国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新的分化和重新定位.

任何社会都需要依赖特定的组织形式把人们联结、编织在一起.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治理的载体和关键,通过组织运作能够提升国家对社会的调控能力.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其稳定性就越强,社会活力就越大,社会管理的难度系数就越小;反之,社会因缺乏活力和社会理性,其稳定性就越差,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难度系数则越大(徐永祥,2008).社会组织化程度的不断走低,会使社会成员产生严重的孤独感以及缺乏社会认同感,社会整合难度加大,最终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单位人”逐渐变成“社会人”,因此,社会管理的创新就显得日益重要.同时,一些新的社会组织在广泛开展民间公益、救助、志愿者行动中产生.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弥补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组织解体后出现的大量社会空隙,更是社会调控体系面对社会变迁做出适应性调整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经过30年的实践,一个相对而言较为丰富、多样和开放的结社生态系统逐渐形成,社会组织作为其主要制度形式渐趋规范有序,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日益广泛.今日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政治文明,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组织”(王名等,2010).但是,从总体上说新时期各种社会组织管理作用的发挥还未形成合力.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导,由于单位化体制的日益弱化,原来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推向社会,导致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越来越多,所以越位、缺位或“错位”现象在所难免.虽有民间组织所壮大,但由于国家的管控、限制以及自身社会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决定这些新的社会组织目前还难以承担社会自我管理的责任.

因此,能否建立优良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既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也是社会管理实现创新的根本标志.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通过以控制为主导的组织化调控,建设起一个超稳定的静态的社会,并形成“小社会、大政府”的组织管理体系.这种以控制为主导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严重制约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难以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随着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政府职能的深入转型,传统调控方式必须让位于以怎么写作为主导的现代化、制度化组织调控.因此,不断提升社会的再组织化水平,并优化其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大任务.

当代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从整体化社会到社会自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人民群众通过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造,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的高度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化社会.国家通过社会动员,主要是政治动员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社会动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建设的极大热情,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体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种社会动员,主要是通过会议层层传达、层层动员的方式,其效果是明显的,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计划性.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社会自主性和积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整体化社会的弊端日益显现,维护自身权利的个体和集体行动日益自觉与频繁,使得重新建立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不应再是掌管一切的唯一权威治理者,而是应与社会共处于同等地位的合作关系中,不断推动着社会管理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尤其随着公民社会逐渐形成,使原来国家一统社会的格局被打破,社会逐渐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在公民社会中人们能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由地讨论与平等交流,并由此形成社会公共舆论力量,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有多种因素组成,但最为关键的是社会自身的力量,存在于社会的内部.社会的自主性正是这种动力的表现,成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它包括社会本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以及社会自主能力的不断提升.对我国目前而言,社会的自主性表达的是一种国家对社会的承认以及社会对自己的承认,并且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相互赋权.国家与社会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双方互相把视对方看作是平等的主体,没有地位高低、主次之分,只是所履行的职责存在差异而已.

社会自主性的增强,有利于社会实现自主管理,也有利于减轻政府社会管理的负担,优化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怎么写作的需要.是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的重要力量.不断培育和发展民间社会组织,是一种来自社会自身的社会秩序保障力量.它有利于完善对民众的社会怎么写作,丰富群众的生活,反映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地民间社会协调机制,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协同的范围日益扩大,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具有自主性、相似度检测性等特征的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通过购写、承包等多种形式,承接某些公共怎么写作,给日益变化的公民需求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民间社会组织成为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种力量”,借助这种调节力量,可以重新理解、定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实现政府权力界限的合理限制,推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

当代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范导机制: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

所谓价值范导机制即社会的价值导向体系(杨静如,2010).当代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多方面的推动,但价值理念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对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推动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不同时代价值观影响着不同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在党的领导下凭借政权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运用政策和指令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全社会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在后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社会体制下,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管理,政府承担了繁重的社会事务,成为典型的“全能国家”,在这种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下,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使得管控思想严重、怎么写作意识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把追求社会的稳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往往会导致社会稳定有余而活力不足,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很难充分发挥.

社会管理就是规范和协调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它包括社会子系统的自我管理和公共权力系统对社会子系统的外部管理两个部分(何增科,2009).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以管控为主的社会管理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注重怎么写作为主的社会管理多元化理念逐渐提上日程,并成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它要求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三者的“共治”,当前我们提出社会治理的理念,正是对新时期积极推动以注重怎么写作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多元化的有力回应.社会治理即良好的治理,它承认利益主体多元化,允许不同利益主体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表达意见,通过讨论协商、合作与协调机制的作用,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达成最广泛的共识.它能够帮助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权力主体进行良好合作,实现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认同,并能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它还意味着一种合法性认同.由于社会治理能最大限度地落实公民的各项权利,使被管理者心悦诚服地履行社会义务.正当要求有了公民的自愿合作、自觉认同,才有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从治理的价值上看,强调社会公共怎么写作的回应性、有效性,有利于社会政策制定的透明性与合法性认同.


新时期我们党提出要重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就体现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趋势,它对推动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有利于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个性化的社会需求,单一化的政府管理往往“众口难调”,深感力不从心.托克维尔说过:“一个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它办不到这一点,因为这样的工作超过了人力之所及”.倡导社会治理意味着政府要从传统低效的权威政府中走出来,建立有限且有效的政府.政府职能要实现从管制政府向怎么写作政府过渡,为社会自主提供更大地空间,并通过制度建设、资源调整、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其次,倡导社会治理有利于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公民的社会权利,即个体在社会中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社会治理要求必须尊重个性,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人民群众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公众参与是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建立的基础.因此,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平等、的社会合作机制,增强公民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相关论文范文